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

图片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印发海安市“区域示范、全域整治”
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10 14:12 累计次数: 字体:[ ]

海安市“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及《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印发〈南通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通办〔2023〕78号)决策部署,巩固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成果,高水平建设“苏中新鱼米之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市镇村联动,点线面结合,高标准实施“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建设实力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现代乡村、活力乡村、幸福乡村,形成具有海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在苏中地区率先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苏中新鱼米之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建引领、齐抓共管。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压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职能部门主体责任、镇村直接责任,统筹谋划设计、工作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估等工作,形成“市级抓总、条线配合、镇村实施”的协同推进格局。

(二)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建设、运营、管护一体推进,提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品在农村的覆盖率。处理好由表及里、由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关系,科学把握阶段性重点任务和推进时序。

(三)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准确把握各区镇实际,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差异化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推动一产、二产、三产有效融合,实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

(四)坚持示范先行、整体推进。坚持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推进“一盘棋”,形成“村级示范点+镇级示范线+市级示范片”的乡村振兴示范推进格局,聚点连线、连线成片,全面推进、全域覆盖。

(五)坚持梯度培育、分类推进。分类建立从特田培育到示范培育、从星级旅游乡村到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储备和流动机制,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六)坚持群众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性,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度。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更大成效,“苏中新鱼米之乡”建设成果更加可观可感。创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和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市);创成国家级幸福河湖1条,争创省级幸福河湖10条;建成省市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5个、示范村50个,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26个;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1个、特色田园乡村10个、传统村落5个以上;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村不少于15个,打造移风易俗示范点30个。

全市形成西北片以青墩村、唐庄村为代表的彰显水乡特色的里下河农耕文明示范区,东部以品建村、杨庄村为代表的智慧农业特色种植示范区,西南片以许家庄村、迥垛村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区;各区镇建成具有镇域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各村建有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线路。

四、重点任务

(一)突出三产融合,建设百业兴旺的实力乡村

1.持续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把产业振兴作为农村发展的源头活水,立足粮油村、蔬菜村、渔业村等乡土产业特色,持续壮大“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条鱼、一根丝”主导特色产业链,因地制宜打造韭黄、脆梨、食用菌等8类基础好、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镇域特色产业。提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承载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集群集聚发展。依据各村实际,立足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培育“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矩阵,培育区域公共品牌1个,县域子品牌3个。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引导村企利益联结,培育示范带动强的领军企业,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少于2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各区镇,以下均需各区镇具体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积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畅通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探索“农路+产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产业路、生态文化旅游路;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农业、休闲、文体、非遗、民宿、科普、康养、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切实举措,充分激发归乡人、新乡人、农创客、文创客等群体的创业激情,带动农民就业。把沿海、连江、里下河三水融合的独特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和农耕特质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海安市级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10个。推动北海农庄二期工程、雅周现代农业园营地项目、中洋河豚庄园省级工业旅游区、蓉和怡心园国家AAA级景区、壮志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串联不同主题旅游线路3条以上。办好“梨花节”“捕鱼节”“河豚节”等休闲节庆和马拉松、公路自行车、垂钓等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一批“海安牌”农文旅融合发展品牌,拓展产业融合新增长点。(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广旅局、教体局、交运局)

3.推进农业基础提质增效。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规划,实施里下河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积极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和省级示范项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万亩,建成万亩、千亩、百亩示范方分别达2个、15个、150个。示范方内全部建成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排顺畅、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样板田。加快特色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4%。建成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和“机器换人”蔬果生产基地各1家,建成国家级数字农业基地1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

4.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各村积极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全面摸清自有资源、资产和资金底数,探索新型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引导各村开展“产业焕新”,对高能耗、低效益或产业契合度不高的项目,引导实现“空间再造”,具备条件的村,引入农产品深加工、粮食仓储等重点项目,实现本土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引导有关村集中资金资源,入股园区、国有企业标准厂房等,实现收益托底。积极支持村集体领办新型合作农场等。鼓励村村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拓宽业务范围,采取自建强村公司、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村集体经营方式,积极稳妥探索多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全市行政村村营收入75万元以上全覆盖,乡村振兴示范村可持续收入超150万元,并带动1-2个村集体共同发展。(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二)突出环境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5.科学深化规划融合。构建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特色规划体系,持续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度融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用型村庄规划、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示范村规划,明确示范片主题定位、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加强重要节点、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持续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提升乡村建设质效。建立本土规划师、工程师、建筑师人才库,组织“三师”下乡驻点,激发乡村规划设计活力。到2025年,形成较为成熟的“三师”队伍,驻点服务村不低于全市行政村的30%。力争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传统村落5个以上。(责任单位:住建局、资规局)

6.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除无人户等特殊情况外全面消除旱厕。以行政村为单元,统筹农村户厕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推进。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持续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自然村组全覆盖并稳定运行。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到2024年,垃圾分类区镇街道和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城乡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工程,确保每个区镇建成不少于1座兼具打包功能的“无废城市”服务驿站。全面完成撤池改桶和村级垃圾中转点、镇级垃圾转运站改造,确保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渗滤液全量规范收集处置。探索建立农村保洁工作量化标准,推行村级生活垃圾收运、河道和道路保洁市场化、机械化、一体化运作,有效治理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探索包含环境保护内容的农业经营主体积分制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农业支持政策挂钩。按照“谁污染、谁负责”原则,探索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费用筹集机制。打通农路建设最后50米,村组间硬质化道路全面贯通、达户。实施农村道路亮化工程,主干道全覆盖。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化试点,努力建立标准化支撑人居环境改善的新模式。(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供销总社、交运局、水利局)

7.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推进建管护一体化,推动农村水利设施提档升级、幸福河湖提标扩面、水环境质量提升改善。加快“三个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栟茶运河(如海河以西、丁堡河以东段)综合整治、临海引江近期供水工程(丁堡河闸、老坝港闸)、东闸站南迁工程,构建现代水网新格局。提升“三个能力”,稳步提升里下河圩区防洪能力,分年度实施险工圩堤达标加固及老旧圩口闸、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稳步提升流域畅流活水能力,分批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中小河流治理;稳步提升河道治理能力,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稳定保持100%,里下河区域力争突破Ⅱ类水质。加速“三个全覆盖”,市镇村三级河长网格向小微水体延伸,实现管理全覆盖;保洁管护向市镇村交界河道拓展,实现管护全覆盖;补绿植绿向经济林带建设探索,力争增绿全覆盖。坚持市级河长示范,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与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创成国家级幸福河湖1条,争创省级幸福河湖10条,新通扬河生态区积极争创省级水利风景区,建成骨干河道示范段60km,建成区幸福河湖建成率100%,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5%。(责任单位:水利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

8.集中连片推进村庄风貌整体提升。推进跨村、跨区镇一体自然要素和道路、村庄、景区、园区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实施公路园林式绿化提升工程,建设公路驿站、小游园、口袋公园等设施,覆盖安全智慧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尊重农户生活需求,细化“一米菜园”、农具农用资料存放、家禽家畜圈舍、院落地面、庭院私搭乱建整治等“美丽庭院”建设标准,提升村庄基础风貌。分类设计农房图集,探索在沿国省道、主干道、城郊结合部等区域,统一房屋房型、风格等整体风貌,培育较为鲜明的海安特色农房风貌。支持区镇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各区镇依托自然水系地貌统一规划,在规划镇区、撤并老集镇区周边和规划发展村庄统筹安排。畅通农民“弃宅进城”渠道,积极探索跨村安置路径。(责任单位: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交运局、资规局、水利局、妇联)

(三)突出城乡融合,建设普惠均等的现代乡村

9.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均等便利。健全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154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育10个以上特色站点。提升通信网络能力,实现村村通5G和千兆宽带。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和冷链设施。推动水电路气等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往村覆盖、往户延伸,逐步实现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明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标准和规范,落实管护经费,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交运局、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江苏有线)

10.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镇村综合服务功能,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确保综合服务供给下沉到村。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确保100%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的省级标准。合理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完善全学段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区初中小学与区镇集团化办学,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到2025年,全市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覆盖率分别达100%、50%;村卫生室行政村全覆盖,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为80%、20%。到2024年底国家卫生镇建设全覆盖,每年建成2个省健康村(社区)。持续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建设贴近农村、方便可达的体育场地设施,积极创建省级示范体育公园、最美乡村健身公园,提升“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水平,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规范农村养老服务“幸福之家”的建设和发展。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和居家养老“一助一”购买服务,重度失能失智特困供养人员应收尽收、集中照护,全市农村特困供养机构二级及以上等级评定达100%。深入推进“一区镇一街道一普惠”项目建设,到2025年底,实现各区镇街道普惠幼托机构全覆盖。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责任单位:教体局、卫健委、民政局、残联)

(四)突出塑形铸魂,建设文明善治的和谐乡村

11.培育文明风尚。坚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手抓,传承海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无形资产,推动海安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全面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紧扣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任务,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选树,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打造南通市级示范站30个,培育特色志愿服务项目100个。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与时俱进丰富拓展村规民约,巩固文明殡葬工作成果。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村不少于15个,推动现代乡村文明蔚然成风。(责任单位:宣传部、文广旅局、民政局)

12.完善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农村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邪教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战水平,矛盾在镇村纠纷化解达95%以上,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数上升、重复警情数下降、万人民商事案件数下降、进京赴省上访数下降”。深化“精网微格”工程,保持农村地区网格员“一网格一专职”,问题隐患发现率、处置率明显提升,群众对网格化服务管理满意率90%以上。推广毛庄村积分制管理等治理品牌,实现“积分制”“清单制”治理村全覆盖,每年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不少于1个。(责任单位:政法委、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信访局、公安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

13.引导全民参与。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构建村民全面参与机制。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等,推进与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融合发展。深化每月17日村庄清洁日行动内涵,围绕“一部”“四沿”“五旁”开展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实行院、路、河、渠环境整治“门前三包”,组织发动群众,自觉清理整治自家环境,扩大农民参与度、整治范围。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倡导农户参与“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创建,公布人居环境“红黑榜”,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创建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000户,省级美丽家园示范点5个。建立健全“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机制,探索建立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总结一批典型管护模式。每年开展一线环境整治人员表彰奖励、慰问等活动。(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妇联)

(五)突出党建引领,建设共建共享的活力乡村

14.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化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常态化开展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星级党组织评定,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围绕抓班子、抓发展、抓服务,确保整顿一个、提高一个、巩固一个。常态推进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3年内梯次打造20个实用性强、影响力大、示范性好的党建示范点。推广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蒋庄模式”,建立“支部联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工作机制,引导区域村党组织互学互鉴、党员敢为善为、群众共进共勉,合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常态化。(责任单位:组织部)

15.坚持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实施“和美兵支书310”培育计划,加大在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中培养选拔村书记力度,3年内至少选树10名“兵支书”先进典型作为村书记后备人选。实施定制村干“125”培育工程,优先向“示范片区”定向选配定制村干,探索优秀党员定制村干定岗1年到三星级及以下村任职副书记、副书记任职满2年择优提拔为书记、书记任职满5年择优转聘事业人员。持续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2026年,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到90%、95%以上。大力开展村书记、副书记跨村调动,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副书记”能上能下通道,明确副书记作为晋升村书记的结构化人选和主要途径,推动不称职村书记转岗村党组织副书记。(责任单位:组织部)

16.注重用好用活激励政策。持续开展优秀村书记招聘镇街事业人员工作,书记任期内所在村建成南通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的,对村实绩考核情况参照南通乡村振兴先进村执行。优先推荐在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中取得重大成绩、突出贡献的村书记参加“98岗”公务员招录、所在村申报“5580”村党群服务中心提升行动。坚持每年向和美乡村建设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持续选聘老干部、在外能人担任“和美乡村建设顾问”。严格落实《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规范行政村社区履职事项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的意见》,明确统计数据“一套表”,党建、民生“两本账”,主体责任、事项准入和负面事项“三张清单”,切实为村干部减压减负。(责任单位:组织部)

(六)实施专项行动,建设生活现代的幸福乡村。

17.开展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对照“四清一治一改”要求,逐组过关、逐户过堂、逐周推进,全域全面提升村庄环境。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清理房前屋后建筑垃圾、积存垃圾等,生活垃圾日扫日清。清理河塘沟渠,清除水体积存、漂浮垃圾,清理边坡乱垦、乱堆乱建,消除蚊蝇孳生,保持河道水体清澈、岸绿景美。清理农民废弃物,由各村科学设置集中点,便于集中运输,方便群众设点集中回收。清除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利用闲置荒芜的宅基地院落,清理违章建筑,提升村庄“颜值”。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抓好农村改厕和户厕日常卫生维护工作。加快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引导农民自觉养成文明习惯。通过百日攻坚行动,全市所有村庄逐步实现“家和景美风气好、民富村强产业兴”,管护常态长效。(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改委、住建局、交运局、宣传部、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江苏有线)

18.开展区域示范先行行动。巩固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等工作基础,在全市重点打造三个示范片区(里下河农耕文明示范区、智慧农业特色种植示范区、农业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区),各区镇在示范区范围内重点选定1-2个村开展示范建设行动,重点突出撤并等集镇所在村。以区镇为主体、行业部门指导的形式,开展示范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线”等设施更新摸排,清单式推进道路“白改黑”、混乱“三线”整治等,全面畅通和解决困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堵点、难点。深化示范区域内村庄规划设计、“三师”队伍选聘、特色产业挖掘、特色线路打造、特色河道建设等,串点连线,打造微型乡村振兴示范区域。(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住建局、资规局、交运局、水利局、发改委、商务局、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江苏有线)

19.开展农房改善提升专项行动。畅通规划、用地、审批、监管渠道,有力有序推进1980年及以前的农房改造改善,支持鼓励1981-2000年所建农房的改善,建设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启动规划集中居住区工程,建设一批地方特色现代农房;清理示范区域范围内私搭乱建,依法拆除违建农房。推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等,提升村民宜居环境,增强美丽乡村吸引力。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对无人且存在倒塌风险的危房进行拆除处理。到2024年底,全面完成违建房屋整治和农房安全隐患整治。(责任单位:住建局、资规局、行政审批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

五、培育程序

(一)梯度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政策继续执行,申报程序不变,五类先进村培育政策在第二批培育结束后终止执行。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等各类已命名村和梯度培育村要积极向上争取资源,深挖自身潜力,接续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海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南通市乡村振兴先进村应率先争取进入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序列。

(二)组织申报。各乡村振兴示范培育村执行原申报程序,增加答辩、评审环节。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申报,由区镇每年10月对照《南通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评分细则》开展自评,推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报市乡村建设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市乡村建设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现场复核后于每年11月底前向南通市申报。

(三)核定奖补。示范村奖补按原定程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每年12月至次年初,南通市开展随机抽查,抽查比例不少于5%。根据抽查结果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名单,市县两级分别拨付奖补资金。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市镇村三级书记抓“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工程。实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各片区、各示范村分别落实一名市领导、一个市级部门挂钩,其他各行政村分别落实区镇部门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全面包干“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建设工作。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讨论、大督查活动,联系领导和部门要会同挂钩村党组织排摸资源资产,探寻发展路径,拟定建设清单,实施民生实事,带动村民共富。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到村参与“全民清洁日”等活动,成员单位领导每半年至少参加1次,区镇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每季度至少参加1次。

(二)建立推进机制。建立乡村建设行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做好上下衔接、平行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履职尽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项目点评会、问题会商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问题。选树典型,激励先进,积极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行动氛围。

(三)加大资金投入。海安市级财政按照既定政策对确定的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给予300万元配套,镇村配套不少于300万元;纳入海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市级给予200万元配套,镇村配套不少于200万元。2023-2025年,海安市级财政对当年村营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村,按年补贴1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纳入南通市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进村的,给予奖补资金5万元(2021年以来获得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百千工程”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奖补的村,不再享受补贴和奖补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盘活利用现有土地、集体资产等,在产业项目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重点领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强化部门之间协同配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协调各部门资金向重点区域集聚,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四)保障用地需求。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占补平衡指标收益等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年度新增用地计划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规模的统筹安排,在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并将项目落地情况纳入考核。积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等灵活供地方式,缩短审批流程,及时满足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允许同一区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合理调整布局,科学推进土地空间位移。

(五)严格督查考核。将“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工程纳入农业现代化、富民强村等杯赛及机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星级村评比的重要依据,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村书记考核和提拔晋升的重要参考。建立人居环境“红黑榜”制度,定期组织督查评估,每季度确定全市前10名的村列入“红榜”、后5名的村列入“黑榜”,在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平台公布。充分激发全市干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六)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公众号等载体平台广泛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求,加大对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每年发布10个左右示范典型案例,通过海安日报、海安电视台、海安发布等媒体公开推介,引领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