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

图片

海安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1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根据江苏省、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当今世界,科技正面临着重大变革。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科技创新更加注重原创性、实用性和与产业的关联性。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出现,重大创新可能出现,世界各国都把抢占科技、人才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急需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突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结合更为紧密,国内科技力量进一步优化组合,创新效率将得到提高。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未来五年,是我县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及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要求,省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特色化、优势支柱产业高端化新举措,为我县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科技创新将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坚持科技创新,走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内涵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才能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加速海安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针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县科技工作坚持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海安为核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调优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速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打造创新创业载体、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县、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南通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县等荣誉。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0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家,总数占全市近五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80.7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81.72亿元,五年增长了3.4倍,占规模工业产值比提升了7个百分点,达32.8%。高新技术投入从2006年的20.24元增长到2010年的77.5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比达40.82%,五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已形成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九大优势产业群。高新技术企业江苏联发集团成为我县首家上市公司。

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软件与服务外包四大新兴产业,高效节能建材机械装备、电梯设备制造、轨道交通、数控锻压机械装备、智能电网装备、高技术船舶配套、汽车零部件、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纺织化纤丝绸九大优势产业,彻底打破了一黑一白的传统产业结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全县建有国家火炬计划海安电梯设备设计与制造和海安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年实现产值近125亿元,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支撑。

3.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增量。全县建有南通各县(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2家,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填补了苏中苏北地区历史的空白;建有省级科技产业园2个,省科技示范镇1个;建有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市级2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3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成为人才、技术、成果、资金集聚的平台。

4.产学研合作富有成效。县政府与上海交大、东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大等18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212家企业与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29个。先后承担实施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8个,争取上级科技拨款6500万元。

5.国际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与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美国、德国、日本、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物理力学研究所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合作涉及环保、电子、化工、生物、机械、纺织、新能源等众多领域,先后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0多项,其中获国家立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省级20项。2010年8月,海安工业园区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荣誉称号(全省三家,苏中苏北地区唯一)。

6.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提升, 2010年R&D占GDP的比重达1.96%。研发能力不断增强,202个新产品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17个),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14项(国家1项,省级4项)。先后承担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63项,其中国家级107项,省级113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1.83亿元,是“十五”总和(3699.6万)的5倍。

7.知识产权工作攀高走强。“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申请专利13947件,授权6219件,是“十五”总和的12倍。申请发明专利2757件。申请PCT国际专利8件,其中企业申请7件,实现了我县PCT国际专利申请零的突破。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十强”,连续7年被表彰为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

8.科技富民强县影响全国。积极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桑蚕茧丝支柱产业。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75项,先后组织实施市以上农业科技计划43项。2010年全县桑蚕茧丝绸产业实现销售62.3亿元,农民从中新增收益9.2亿元。2009年12月,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的经验受到科技部、财政部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9.全民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依托科普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农村、科普照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知识;采取多种措施,重点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未成年人、农民等四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不断完善科普设施,健全科普网络,全社会科普水平得到提高,科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全民科学素质显著增强。

10.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日益显著。重大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取得进步,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教育教学质量领先全省。清洁生产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成效显现。科技强警成效显著,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大大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通信信息服务业科技水平快速提高,金融、保险、外贸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及政府部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全面实施,初见成效。

11.科技体制创新日趋完善。全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引导、企业资金为主、社会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政策扶持和奖励为主的科技环境支撑体系;以科技兴县领导小组为主研究解决科技问题为主的组织领导体系;以多部门联动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考核和表彰为手段的考核激励体系。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的科技进步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1.企业主体意识不强。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虽有一定增强,但与创新型经济发展要求还有差距。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滞后,动作迟缓,小富即安,缺乏战略性前瞻目光,趋利思想严重。片面地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多,搞技术研发不如购买技术产生经济效益快,甚至有些企业热衷于来料加工,满足于眼前小利,考虑长远发展不够。

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从政府投入看,2006年到2010年我县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分别达330万元、469万元、650万元、700万元,每年虽有所增长,但仍不适应全县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企业投入看,总体上规模偏小、结构不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只占销售收入的3%左右,低于国家和省的标准。由于资金短缺,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培训所必需的费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社会投入看,我县虽然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但投资规模偏小,难以满足科技型技术创新需要。

3.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偏少。我县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的341家企业中,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仅有128家,146家亿元企业与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也只有81家;3000万元制造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198家,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建立;全县规模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131家,占企业总数的14.48%。这说明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不够,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效益偏低。

4.科技网络建设不够健全。一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目前,我县建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力量薄弱、功能单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未能发挥作用。二是科技部门人员编制太少。目前我县科技局行政编制只有10人,而南通其它县市均在16人以上,且事业编制人数也多于我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很难满足服务经济、做好科技工作的需要。三是基层科技助理队伍不够稳定。乡镇科技助理经常缺位、不到位,有的只挂个名,但没有真正去做科技工作。镇一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没有真正建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5.创新创业载体不够完善。目前,我县各类科技载体建设总数虽居南通之首,但科技园和孵化器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规模小、功能弱、较分散、不专业,没有真正发挥好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6.科技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创业融资、风险投资渠道不畅,大型担保、风投机构缺乏,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规模较小,大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

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把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县科技创新的重点,切实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增强社会管理、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战略定位

把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海安,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科技园区建设为牵引,推动高新产业集聚发展;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优势产业中的应用,提高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低碳经济科技项目建设为重点,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对我县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整体提升,创新型海安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工作领先苏中,在全省一流、影响全国。

(三)基本原则

推进“十二五”科技创新工程,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加速创新型海安建设,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一是坚持立足长远、引领未来的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引导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到科技与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坚持固强补弱、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优势,更加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突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更加突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走出一条具有海安特色的创新之路。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科学发展的原则。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科技进步规律,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担当责任,持之以恒,稳步推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在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四是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加快整合和利用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释放人才和科技优势的巨大潜能,形成资源共享、互促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人才的支撑作用、平台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引导、协调和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区域自主创新氛围更为活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基础更加扎实,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特色更加彰显,建成要素齐全、资源集聚、配置高效、协调发展、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到2015年:

——科技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5% 以上;其中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 3% 。财政科技拨款增长幅度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比达 3% 以上。成立县级科技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流向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形成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化投入为有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量达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2010年相比,实现超倍增发展,达1000 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 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年增长速度30% 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创新载体建设扩容增量。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以上科技产业园 2 家;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全县孵化总面积超 50 万平方米;孵化企业销售超100亿元。销售3000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100%,其中省级研发机构建设率达50%。新建6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40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15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增长速度保持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达65%以上。培育认定知识产权工作示范企业 30家;加大专利技术转化力度,实施专利技术转化项目20项。实施重大成果转化专项 5 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5项。

——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实施产学研合作“1355”工程(依托100所高校院所,帮助300家企业,合作开发500个科技项目,开发500个新产品)。围绕全县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00项;筹建现代纺织、建材装备、电梯部件、新材料、锻压机械5大高端技术研究院;建设50家具有行业特色和学科特色的院校人才实习基地;建立5 个行业产学研合作联盟。

——科技富民强县扎实推进。以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为重要抓手,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选聘科技特派员100名,认定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超市6个,便利店18个,农业科技园3个,引进新品种100个,培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3个。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培育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引进25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50名高层专业技术人才、25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25000名高校毕业生、25000名蓝领技能人才。特聘 50名高层次人才到县、镇部门和企业挂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公共事业与安全管理等领域推广应用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自然资源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六大发展计划”,推进“四大创新工程”,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海安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发展计划

优先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积极整合创新资源,努力提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为我县建成省、市新兴产业先行区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1.新能源(新光源)。以欧贝黎、卡姆丹克、江苏万力、天楹环保、吉阳恒基新能源为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集热系统、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重点开发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光伏电池技术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热利用与垫管热泵集成应用产品、LED新光源,积极打造光伏、LED两大特色产业链条,为海安建成光伏特色产业基地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支持发展汽车用高功率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能源化利用、生物质秸秆气化发电、生物质燃烧锅炉、秸秆存储运输等成套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新材料。以鹰球集团、晨朗集团、万力集团、万宝实业为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粉末冶金材料,ADI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纳米磁性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超细纳米粉体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工艺技术、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加工成型技术、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制造技术、半导体材料生产技术、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发展其它环境友好型精细化学产品的创新和产业化,加强化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环保装备。以飞鹏集团、天楹环保、恒通机械为骨干企业,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环保建材机械、环保风机、辊压机、环保脱硫设备和除尘装置、污水处理设备等产品,为我县建设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基地,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支持工业废水处理、烟气控制与处理、固废物资源化等技术工艺装备的开发。加强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攻关和应用示范。

4.软件和服务外包。依托海安软件科技园,发展嵌入式软件、网游动漫、电子商务、IT教育等产业。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电力自动化、现代物流信息和电信运营支撑等集成软件开发及产业化。大力扶持工业设计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系统的研发,加快在现代装备和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新产品研发和市场运作,建成苏中最具影响力的动漫创意、文化创意、影视传媒等产品的交易平台。

(二)实施优势产业高端发展计划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依托各类平台载体,突出核心技术攻关,为我县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1.高效节能建材机械装备。以鹏飞集团、江海集团为骨干企业,引导建材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研究开发绿色、节能、环保新产品。重点解决大型水泥回转窑煅烧节能技术装备,应用窑外预分解炉焚烧生活垃圾,利用生物质能技术,烧成带外围幅射热回收技术,旋风预热器采用双出风口旋风分离器专利技术,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它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

2.电梯设备制造。以申菱电器、威尔曼、海迅、兴华胶带为骨干企业,重点引导电梯设备制造产业向整机产业化、控制系统智能化、电机设备节能化发展,攻克曳引机、智能控制系统、双32位串行通讯电梯控制系统、基于超级电容的电梯节能器、串行通讯控制与矢量变频一体化电梯控制柜系统、WFG平衡补偿链、电梯梯级铸造一次成型等关键设备及技术。推动爱登堡电梯、三洋电梯、斯特朗电梯等整机生产厂家迅速发展,打造整机生产海安品牌,使海安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电梯整机及部件生产基地。

3.轨道交通装备。以耀华、万力、海迅为骨干企业,建好铁路器材产业园,鼓励海迅与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加大合作力度,重点发展轨道扣件系列产品、轨道以及机车用橡胶制品、铁路RPC系列产品、铁路电缆系列产品、各类机车配件、铁路道岔及各类轨道机车用铸造配件。耀华继续加大对高速轨道交通用机车玻璃的技术攻关,并实现产业化,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高速轨道交通用玻璃研发和生产基地。

4.数控锻压机械装备。以恒力重工、百协锻锤、江海机床为骨干企业,引导锻压机械向数控化、智能化、大型化、精密化方向发展。重点解决万吨级液压对击锤、特种精密型卷折机床的产业化发展问题。加快高速、高精度主轴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刀具磨损动态测量及自动修磨补偿技术、数控热卷及卷板双驱动技术、机床大件刚性优化设计技术、系列化和模块化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实现锻压数机械装备数控化。同时,积极研发锻压、喷涂、焊接用工业机器人等产品。

5.智能电网装备。以晓星集团、江苏铭安、南通亚威为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以及电气绝缘、断路器、互感器、智能化设备和元器件等新型输变电设备产品群,支持变频调速节电设备、特种高效电机等节能产品的引进和培育。同时做好电磁圈、漆包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晓星集团、江苏铭安、南通亚威等骨干企业发展,打造节能电力装备科技创新示范区。

6.高技术船舶配套。以江苏恩达、明江阀业、江苏奎泽、南通优龙企业为骨干,依托周边县市大船舶产业,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做强做优,重点发展以远洋船用水下防腐材料、船舶动力机组监控仪、大型油轮用特种波纹管为代表的高技术船舶配套产业。推动南通优龙、江苏恩达通用设备、江苏奎泽、南通曙光波纹管等一批重点企业快速发展。

7.汽车零部件。以江苏万力、江苏贝思特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为骨干,推动汽车发动机用ADI曲轴、汽车用玻璃升降电机、汽车用特种安全玻璃、汽车喷涂室等重点项目的产业化,建立完善国家级汽车ABS检测服务平台,鼓励海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上海通用、苏州华晨等周边大型汽车生产厂家积极沟通,努力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零件供应商。

8.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以佳友机械、广益机电企业为骨干,加大对新型农业机械的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重点扶持符合海安农业产业格局的农业机械装备,如剪切式紫菜海上收割机、车载式喷雾机、饲料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家禽粪便生产有机复合肥生产线等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农业机械,促进海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做出特色。

9.纺织化纤丝绸。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巩固和提升丝绸、棉纺织、化纤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行业领先地位。以联发纺织、双弘纺织、华强纺织、华艺服饰、文凤化纤、海林集团为骨干企业,积极推广应用新型纺织机械,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和细络联工艺流程,提升高支精梳纱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推广清洁生产。不断促进丝织业提档升级,开发生产复合型、差别化、功能性丝绸面料。大力提升纺织、化纤、丝绸服装业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做好做大现有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鼓励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实施现代农业技术转化应用计划

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普及工程,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建设,建设“高效、外向、生态”农业,突出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1.加快新品种引种推广。加大对优质高效多抗水稻、优质弱筋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优质胡桑、高品质棉、“双低”油菜、优质花生、优质大豆、名优瓜果蔬菜、高档、珍稀食用菌、高档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新品种;生猪、家禽、山羊、奶牛、水产等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

2.加快新技术应用示范。重点突出养殖、屠宰、加工、冷藏于一体的畜禽产品加工和特种水产养殖等技术的应用示范。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御体系和农村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旱作农业、节水灌溉、蔬菜工厂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统一育供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加快新模式应用普及。大面积推广轮作倒茬套种耕作、反季节蔬菜种植、地膜覆盖栽培,以及食用菌设施化生产、果品避雨栽培、苗木容器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模式;积极推广农民科技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生产销售模式;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科技超市到基地的为农服务模式。

4.加快龙头企业培育。以中洋集团、兰波公司、康德生物、家惠油脂、江苏天成为骨干企业,重点攻克河豚、鲥鱼、刀鱼、扬子鳄等特种优势水产的饲养、繁殖、加工技术难题,并形成标准体系,继续加大推广“中洋”品牌。加强紫菜及藻类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建成紫菜新品种繁育基地;加大蛋白片蛋黄粉、功能性蛋粉等禽蛋产品深加工、双低油菜籽、优质弱筋小麦等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五)实施社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计划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人口健康与城乡建设、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清洁市场、清洁能源、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成熟工艺和技术。推广应用工业、农业、城市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加强旅游区、滩涂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技术研究。

2.人口健康与城乡建设。推动医疗卫生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加强城市化建设领域创新技术的引进研究与应用。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关键技术、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技术、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新技术、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3.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建立重大事件和事故的预警、应急、决策等方面的技术保障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强警”工程,深入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各种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援、灾害防御工作水平。

(六)实施创新载体扩容提质计划

1.建强两大科技创业园。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提升创新创业载体的承载量和孵化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支撑。海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要围绕东部产业新城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吸引配套的科技型企业入驻,联合高校共建研发机构、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增强创新载体的造血功能。江苏华新高技术创业园要积极完善研发、生产、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入驻,推动我县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江苏鹏飞、鑫缘茧丝绸等专业孵化器要围绕完善配套产业上游链,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和新产品、新工艺研究,推动优势产业技术升级。

2.建好三大科技产业园。重点建立以申菱电器、海迅实业、威尔曼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通洋电器、亨特电器等科技型企业为关联,以规模化、高速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电梯设备产品为发展方向的电梯特色科技产业园,合力打造百亿级产业群;建立以江苏鹏飞集团、江苏海建、江苏瑞安特机械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新业机电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天鹏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为关联,以节能环保、大型化、自动化、成套化建材装备为发展方向的建材装备特色科技产业园,打造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且技术领先的建材机械装备生产基地;结合临港休闲渡假区规划,以中洋集团的长江特种水产养殖、兰波公司的条斑紫菜养殖及产品深加工为主建设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努力建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较强竞争优势的“外向型、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集聚区。

3.努力筹建五所产业研究院。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结合我县产业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解决一批技术难题、研究一批新产品,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东华大学—海安现代纺织研究院、江苏大学—海安机械装备研究院,东南大学—建材装备研究院、电梯装备制造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安新材料研究院和太原理工大学—海安锻压装备研究院。不断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销售3000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100%。

4.新建六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南阳机电公司建设电梯设备设计与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江苏鹏飞集团建设大型节能建材机械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鹰球、晨朗、万力等公司建设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江海机床、恒力重工、百协锻锤、建设锻压机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江苏联发集团、双弘集团建设色织面料和纺织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鑫缘集团建设桑蚕茧丝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集聚骨干企业的仪器、设备、研发、人才和文献信息资源,为全县产业内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咨询、质量检测、服务外包等公共技术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七)启动实施四大科技创新工程

1.产学研合作“1355”工程。依托100所高校院所,帮助300家企业,合作开发500个科技项目,开发500个新产品。根据这一目标任务,围绕解决我县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九大优势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采取按行业、分专业、小型化、多批次的方式,组织企业赴北京、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等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拓展科研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成效,转化一批含金量高的科技成果,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2.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建立300家企业研发机构,组织申报100个科技计划项目,每年培育支持10个重点科技项目,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根据这一目标任务,围绕我县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实现关键技术有效突破,促进专利技术和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化。着力完善创新产业体系,围绕我县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利用青墩文化艺术节、经济贸易洽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活动,结合企业创新需求大力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力争在建材机械装备、电梯设备、锻压机械等优势行业中1-2家加入省级战略联盟理事单位。

3.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培育30家专利示范企业,专利累计授权量达6000件,实施产业化专利产品30件,力争实现5000万元制造业企业中均有专利的目标,形成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鼓励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职务发明,奖励专利大户企业,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训,努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肃查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4.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紧抓省厅启动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有利时机,稳步发展我县蚕业科技园。通过优良桑、蚕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配套种养技术研究、丝绸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突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把我县蚕业科技园打造成全国先进的桑葚、蚕新品种培育基地。

五、保障措施

1.立体宣传造势,持续营造自主创新氛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形成强势舆论导向,使自主创新成为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使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积极发挥政府奖励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对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落实相应待遇。积极鼓励群众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活动。

2.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科技创新推动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强县工程,建立由县长挂帅,县委办、政府办、发改委、组织、人事、财政、统计、税务、科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科技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重大事项,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建立健全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的联动机制,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策划和凝练创新项目源,提高科技资源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工业经济奖励政策,凸显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实行对各镇党政领导的科技进步考核机制,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投入、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研发机构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等主要指标列入县工业经济按月按季排名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考核权重,强化镇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

3.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科技投入机制。积极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资金为主、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县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县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行政、经济的手段和政策约束激励机制等,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主动牵线搭桥,支持科技创新的银企洽谈会,促进银企合作。建立县级风投机构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用于技术领先、成熟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建立县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资本对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投资,充分利用海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瓶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速发展。

4.扩大合作领域,集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科学整合创新要素,选准各领域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继续加强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引进知名高等院校和重大科研机构来我县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海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聚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5.加快招贤纳才,构建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把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器,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采取柔性引才与重金聘才相结合的方式引进符合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急需的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对有突出贡献、掌握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打破常规,不惜代价,建立人才特区,既用事业和感情留人,也重视待遇,利用市场法则吸引和留住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实习基地。支持企业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年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都要引进一名县外创新人才,同时,聘任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和企业管理专家作为政府科技顾问到政府部门各镇和企业任职,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加快一线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把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作为企业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既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注重一线技术人才的培训,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

6.建强管理队伍,提升科技部门管理绩效。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镇科技部门人员,完善科技管理队伍网络,加大对科技管理队伍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科技人员业务素养,保证有一支思想素质好、管理业务精、服务水平高稳定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确保科技经费真正用于科技创新,使科技项目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示范标杆,发挥科技创新集聚效应。加强对县镇科技统计监测数据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基层的调研,及时把握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动态,研究提出相关对策,指导基层做好科技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