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

图片

海安县“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2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二五”期间将是商务经济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提升位置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不断深化,现代流通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海安商务经济将充分借助这一有利的宏观环境,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组织引导力度,准确定位,精心规划,有效组织,全力推进,努力实现“十二五”期内商务经济的新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县“十二五”总体目标和要求,立足我县产业特点,突出县域优势,坚持理念上突出发展,思维上体现超前,职能上显现强化,实施上务求可行。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省粮食局物流总体规划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契机;以打造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提高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目标;以构建现代流通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推动城乡市场繁荣;以结构调整为抓手,提升商贸流通业整体竞争力;以加大组织力度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加快我县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十二五期末(下同)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年递增率15%。

2.实现市场成交额24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0%,年递增率10%,

3.实现住宿餐饮营业额34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4倍,年递增率20%。

4.全县服务外包业实现销售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5.加快现代物流业建设,逐步形成粮食、医药、化工、煤炭、棉花、钢材、农副产品等区域性集散中心。

6.大力培育专业特色市场。着力培育奥华国际装饰城、文化产业园、生猪屠宰加工交易市场、农副产品、禽蛋批发市场、汽车及二手车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7.引进1--2家国际知名连锁百货业落户海安,培育亿元商场超市5家。

8.着力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服务业各行业协会的全覆盖。

三、重点项目

1.海安大世界广场,总投资3亿元,集商场、超市、宾馆于一体,商业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2012年底全面建成营业。

2.奥华国际装饰城精品馆,总投资1.2亿元,2011年底前建成营业。

3.曲塘中心南街商业街,总投资3亿元,集商业、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2012年底全面建成。

4.泓润达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总投资3亿元,2012年底前建成。

5.中洋豪生大酒店,总投资10亿元,建成超五星级宾馆,2013年建成营业。

6.综合配载中心,总投资1.2亿元,2014年6月建成。

7.义乌商贸城,总投资10亿元,2013年底前建成。

8.华中五金城,总投资3亿元,2013年建成。

9.粮食物流中心,预计总投资6亿元,集粮食仓储、交易、精深加工、检测、物流于一体,2015年前全面建成。

10.江苏占姆士研发中心,总投资1.6亿元,2013年全面建成。

四、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商贸流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会更加突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县商贸流通业要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在整合嫁接、调整充实中求更大更快的发展。

1、全面提升城区商贸流通业功能

十一五期间,县城区商业街区改造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新建了安达步代行街、中大街、恒天新世界、新世纪广场等新兴街区全部建成,火车站、汽车站、贵都、中洋现代城等新兴圈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县城以人民中路、中坝中路等老商业中心持续繁荣,安达、恒天、新世纪、中大街新兴商业街区逐步兴旺,新汽车站、火车站等新商圈日趋完善的发展新格局。成功引入了苏宁、五星、国美、乐天玛特、世纪联华、华润苏果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完成了三家四星级酒店认定,规划了新文峰大世界广场等大型商场商业街区以及中洋豪生等五星级大酒店,县城区商业功能进一步完善,商业品位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内,将以县城及各中心镇旧城改造为契机,不断完善、提升全县商贸流通业服务功能,着力加强商贸业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实现流通手段的现代化和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从而全面提升我县商贸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城市商业品味。一是立足城中发展大商贸。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提升,建立布局合理、业态先进、功能齐全的中心商贸区,十二规划期间建成、完善“一核、一轴、五区”,即一核:主城区商贸中心;一轴:以迎宾路、黄河路为发展轴线;五区:海安城北、火车站、开发区、曲塘镇、李堡镇。二是培育新兴特色商业街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扩张城区商贸规模,提升业态档次,促进城区商贸中心做大做强。完善街区业态布局,围绕已经建成的安达步行街、中大街、恒天新世界几个商贸集聚街区,加大招商力度,立足高品位、高水准的要求,瞄准国内外一流知名品牌,积极引入知名度高、信誉好、档次高的商贸连锁企业入驻,提升城市商业品位,服务地方百姓,加快建设起点高、多功能、现代化的商业新区,形成与海安城市规模扩张相匹配的商业网点格局,全力打造海安商贸业新亮点,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完善便利消费网络。通过行政驱动、政策扶持,不断健全完善城区社会服务网络;规范、推广家政服务业,扩大便民服务项目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大、中型居民小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都必须规划、建设专门的社区服务中心,并根据省、市社区商业示范区的标准要求启动创建工作。

2.健全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有了长足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引导知名连锁企业发展四级市场,着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创建农村农家店活动,实现了各镇都建有1-2家规模连锁企业,农家店村级覆盖率达到了85%,创建并通过上级验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农家店237家,日用农家店80家,区域配送中心13家,升级改造农贸市场30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购物环境。

十二五期内,积极引导龙头商贸企业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以大型连锁集团向下延伸为手段,构建覆盖全县镇村、社区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络。积极鼓励引导农工商、苏宁、苏果、文峰等知名连锁企业开辟四级市场,将其连锁网点深入到村镇、社区。二是深入推进“双进工程”,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培育龙头企业,以加盟、直营等方式发展药品、烟花爆竹、废旧回收网点。四是继续开展“标准化农家店”、“安全示范农家店”创建工作,在认真总结过去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推广,确保村级覆盖率达到100%。五是大力发展农村住宿餐饮行业,针对农村住宿餐饮设施落后,服务较差的现状,督促、引导经营者加大投入,改善落后面貌,提高服务水平,带动农村餐饮消费。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十一五期间,全县现代物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通过积极引入外地资金,与大型物流平台嫁接,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专业化步伐,培育、壮大本地物流行业整体体实力。目前,全县共有专业物流企业39家,其中省级物流重点企业1家。

十二五期内,依托日益增强的公路、水路运输能力和铁路枢纽功能,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资集散分拨中心三级物流网络,以及不能东西、联接南北、贯通全县的物流通道,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放大本县作为苏中地区重要物资仓储、中转集散基地优势,把海安建成立足苏中、辐射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枢纽。重点加快物流企业的升级提档,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传统的运输、仓储业进行改造、嫁接,积极构建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物流网络互通互联,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我县公路、铁路、水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培育和引进先进的物流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初步现代综合物园区一个,专业物流中心七个,镇域物资集散分拨中心十个;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在全部物流服务市场的份额达到50%;培育省级重点物流企业两家,规划建设以物流配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集聚区。一是综合物流园区,在新通扬运河以北,通榆河两侧区域,规划建设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服务业片区,以南通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拟建中的苏中国际现代物流园等企业和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商品、生产资料等物资的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有效集中的区域。二是物流专业配送区。在海安火车站南侧区域,规划建设以物流专业配送为主导的服务业片区,以保税仓储物流中心、苏中煤炭配送中心等企业和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与园区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物流中心和为煤炭、棉花、粮食、花木、果蔬等产品交易服务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工业生产资料交易区。在新204国道与新328国道、江海高速、木并 茶河交汇区域,规划建设以工业生产资料交易为主导的服务业片区,重点发展钢材铜材、化工产品、纺织原料等工业生产资料交易集聚区。

4.不断壮大服务外包业规模

我县的服务外包业起步于2007年,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发展,已基本形成以海安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为平台的软件服务业集聚区,并被评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海安软件科技园定位重点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引资引智、营造人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园内注册企业总数达66家,其中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开发、网游动漫、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相关服务外包企业62家。园区企业职工人数达1000人,企业累计申报软件著作权68个,软件产品21个。

十二五期间,要根据全县服务外包业发展基础,立足长三角地区,定位重点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实施与周边地区实行差别化竞争,逐步形成具有海安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以海安软件科技园为载体和龙头,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嵌入式软件产业;苏中动漫城、华新高新科技创业园、智汇众益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包括动漫的创意、设计、制作及其衍生品的动漫文化产业、工业及产品设计、广告策划等。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海安软件科技园等服务外包集聚区入驻企业400家,职工人数1万人,销售营业收入100亿元,培育2-3家上市公司。总体保持我县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水平处于长江以北第一的位次。

5.大力推进社会商务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商务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分工逐步细化,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促进了全县社会服务业的专业化、配套化。全县法律服务、职业中介、广告业、评估等社会商务服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社区服务业蓬勃兴起,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内,社会商务服务将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一是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为经济运行服务的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在发展生产、消费、生活要素领域中介机构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规范保险、劳动、技术、广告、市场策划等中介机构的管理,促进其其健康快速发展,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二是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各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运作机制。三是推进公益性社会服务项目。由政府投资或鼓励民间资本建设服务于大众的多样化的公益性服务项目,如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要求,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规划建设1个大型城市广场,10-12家中型市民广场,方便居民休闲、娱乐、健身。四是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完善各社区的服务功能,扶持、引导发展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政、便利店、健身、娱乐、洗浴等行业的发展。

6.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市场

十一五期间,我县专业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新建了奥华国际装饰城、沿海大市场、海安批发王等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并运营,建成大市场实施了搬迁,专业市场项目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其中项目投入超5亿元的达到2家,新增年成交额10亿元市场2家,5家亿元市场2家,亿元市场1家,全县亿元市场达到12家。

十二五期内,针对我县尚未形成规模专业特色市场的现状,立足县域经济特色,依托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与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跨区域、广幅射、上档次的专业特色市场,促进市场与产业的互动。围绕县城城东区域,规划建设以专业特色市场为主导的专业市场集聚区。以海安批发王、沿海大市场、奥华国际装饰城、建材大市场、中国禽蛋城、义乌商贸城、华中五星机电城等服务业企业为载体,为服饰、轻纺、副食品、水果、农副产品、汽摩配、五金电器、小商品、建材、装饰材料、家具等行业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力争十二五期末形成10亿元市场3家,5亿元市场3家,亿元市场达到15家。

7.加快放心工程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县放心肉工程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生猪定点屠宰率进一步提高,农村达到99%,城区达到10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县定点屠宰企业硬件设施进一步改进,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县共有定点屠宰企业34家,自2009年起对全县生猪屠宰企业进行换发证,第一批申报验收12家,第二批准备申报8家;08年起开始实施猪肉及其制品无害化处理,努力规范处置程序,实现常态化管理,严格按照上级规定标准、程序实施。酒类流通管理,根据国家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面推进酒类经营备案登记,累计登记1852家,登记率在全市领先,逐步推进酒类经营随附单与台账制度,确保放心酒工作稳步推进。

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监管。开展放心肉工程服务体系建设,选择3-4家达到一定规模的肉厂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的基础上,所有定点屠宰企业全面推广,实施从生猪进场、屠宰、检验、出厂全程跟踪监控。进一步强化屠宰企业制度建设,确保肉品出厂质量安全。

开展放心酒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立酒类溯源制度,加快推进酒类流通备案登记、随附单溯源制度建设;推进酒类经营诚信建设,会同工商、质监、卫生、药监等部门开展“放心酒示范店”考核评比活动;筹备建立海安县酒类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参与放心酒服务体系建设。

8.不断健全粮食流通产业格局

十一五期间, 我县粮食流通管理实现了新的发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先进,2008年更被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县国有仓容4.5万吨,其他主体粮食仓容增加3万吨,有效地保证了全县粮食收购、储存工作有序运行;粮食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化,粮食加工企业整体实力得到逐步壮大,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总数达到3家,年产值达10亿元粮油加工企业1家,超5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2 家;粮食品牌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获得省级名牌两个,市级名牌三个。

十二五期内,以粮食安全保供为中心,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契机,不断加强粮食流通基础建设,提高全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十二五期内完成县粮食储备库及其配套的粮食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粮食交易市场建设、粮食精深加工区建设,形成粮食仓储、信息、加工、物流一体化;二是大力搞活粮食购销,加快全县粮食行业资产、资源整合,全力打造县粮食购销公司龙头,积极开展粮食产销合作,与中粮、中储粮等大型央企开展合作,扩大粮食销售总量,服务当地粮农增收,服务养殖业发展。三是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扶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开展产品升级改造,以城区企业退城进郊、粮食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促进我县粮油加工企业向精深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以生态米、有机米、营养油、营养面为重点的精深加工产品。四是加速粮油品牌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两个省级名牌、三个市名牌的基础上,力争十二五期内创建国家名牌一个、省级名牌两个。

五、保障措施

1.提升行业组织程度。认真落实国家“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组织引导商务企业举办各种促销活动,着力推广假日消费、会展消费、绿色消费,筹划购物节、展销会、美食节、店庆及重大节庆等主题活动,做到有节用节、无节造节,充分发掘消费热点,努力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稳定;强化商贸行业组织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创新工作举措,探讨、建立一整套符合新情况下我县商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商贸经济工作。各镇要配备商务助理,明确商务管理服务机构。突出商务工作地位,充实力量,落实责任,明确措施,扎实工作,促进本区域商贸流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严格商务规划布局。认真研究制定全县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积极实施现代商务业调整和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发展现代商务业。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城区建设发展的要求,对全县商业网点规划进行调整优化。根据全县商业网点规划的规范要求,积极引导各类业态错位布点,促进新兴商圈合理布局,实施提前介入,做好控制把关。县商务局、县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对重大商务项目实施审核把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决杜绝同类商业业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

3.提高市场监测水平。建立健全县、镇两级商贸流通业科学的监测统计体系,进一步做好网上直报工作,扩大国家商务部“百县监测”、日用品、重点流通企业、重要生产资料、物流等行业网上直报企业数量;制定信息管理办法和各类商务行业统计报表,明确县、镇两级信息搜集、统计人员,建设商务流通领域统计信息体系;定期召开市场分析会,形成全县商务业动态分析资料,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开展商贸发展专题调研,提高商务市场监督能力和水平,为全县商务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4.开展专项考核评比。认真制定全县商务工作目标考核评比办法,纳入全县政府服务业考核范围,并鼓励争先创优,确保全县商贸流通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针对各行业特点通过各行业协会适时举办如技能比武、行业排名、星级评定、行业领军企业、领军人物等丰富多彩的评比竞赛活动,形成各行业争先进位、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根据全县商务发展的形势要求,研究制定政策并建立专项基金,加强商务领域各层面的管理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引高端人才和推进人才培训的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及相关行业、重点企业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全县商务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促进商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