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

图片

海安县“十三五”建筑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3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三五”是践行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对于我县建筑业而言,更是加快结构转型,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指导和促进我县建筑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在总结回顾“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成就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海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全县建筑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发展方向与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促进全县建筑产业“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与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海安县建筑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形成了引导、支撑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良好氛围,全县建筑企业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为主线,抢抓发展商机,坚持开拓创新,努力奋发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县建筑业整体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2011年到2015年,海安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8.7%,建筑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18.72%,2015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1025亿,居江苏省县级市前列。建筑企业总数达到289家,比“十一五”期末增加75家;一级资质企业由15家增加到23家。企业在县内上缴税金五年累计达42.2亿,对海安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平均贡献为16.5%,占GDP比重平均为7.9%。“十二五”期间,本县建筑业从业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十二五”末海安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6万人,其中一级建造师845人,二级建造师1992人,人均劳动报酬6.6万元。建筑业进一步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形象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2.深化改革成效突出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进一步深化建筑业企业内部改革的指导意见》、《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开展全县建筑业相关竞赛活动的通知》。各企业积极响应,按照现代企业运营要求,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构建“管理服务型总公司—生产经营利润型子公司”的母子公司体系,培育出一大批产权明晰、管理精细、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主体。积极优化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以“项目模拟股份制”等为特征的项目公司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股东进出机制、股权流转机制、绩效挂钩分配机制,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一批“建二代”、“创二代”等新生代典型不断涌现,成为海安县建筑大军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3.市场规模逐步做大

建筑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在全国形成超20亿市场17个,超50亿市场6个,超100亿市场2个。抓好辐射延伸,提升市场深度和质量,紧盯大业主,承接大项目,攻坚标志性、大体量、公建项目。“十二五”以来累计承接高层建筑12752幢,其中29层以上超高层建筑3970幢,10万平方米以上小区及配套工程590个。承建了58层、总高度260米的江阴海澜财富中心项目等一批当地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继续开拓境外市场,在站稳苏丹、乍得、尼日尔等市场的同时,新开辟了南苏丹、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沙特、哈萨克斯坦等境外市场。

4.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建筑企业积极调整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单一的房屋建筑施工为主向综合的大土木建设拓展。2015年,非房建总产值达71亿元,较2010年增长308.69%,年均增长25.31%。资质结构日趋合理,现有资质企业289家,其中总承包84家、专业承包64家,为下一轮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以苏中、华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总承包、安装、装饰、市政等盈利能力强、规模效应明显的业务,着力延伸产业链,通过资本化运营,参股、控股、收购、全资子公司的全面推进,充分利用各项资质,打造集“研发、设计、施工、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

5.品牌优势持续放大

高资质龙头骨干企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一批新兴建筑企业迅速崛起。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拓展企业功能,逐步发展成集设计、咨询、施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苏中建设集团连续1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7位,获“南通市市长质量奖”;华新集团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十二五”期间,获鲁班奖14项,国优工程12项,詹天佑奖7项,获发明专利26件,编制行业标准一部,国家级工法一项,国家级QC成果254项,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62个,绿色施工示范工程4项。5家企业入围中国建筑业“双百强”,11家企业入围江苏省建筑业“双百强”。 

6.产业现代化基础好

龙头企业积极谋划布局产业现代化,初显成效。华新集团科达建材已建成商品砼、木业、铝合金幕墙三个部品中心,正在建设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构件生产线,被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苏中集团拥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两个甲级设计院和建筑智能化专业企业,正积极创建省级设计研发类基地;江苏一言商品钢筋有限公司已建成大型商品钢筋加工配送中心;江苏中洲置业有限公司已形成设计、施工、装修一体化的建设开发模式,成功应用于中洋现代城、中洋高尔夫等项目。另外我县拥有两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形成电梯设备及建材机械产业集群。

(二)面临问题

1.建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大量企业集中在房建领域,以房建为主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同质竞争严重,房屋建筑产值占建筑业的比重仍然很高,经济效益突破不明显。市政公用、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施工总承包企业以及电子与智能化、消防设施、桥梁、隧道、钢结构、装饰装修等专业承包发展缓慢。

2.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建筑业境外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域也比较单一,主要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少数几个国家。同时,国际市场占有层次较低,多数是分包或劳务承包,总承包很少,参与国际竞争力不强。

3.建筑产业发展方式粗放

我县建筑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施工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科技贡献率不高,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尽管产值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企业平均效益不高,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项目数量增加,产业链中高端的、附加值高的领域少有涉及,工程总承包项目很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资本收益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不足

建筑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技术经济管理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较少,尤其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性人才更少。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应紧张,技术工人紧缺、年龄偏大,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县建筑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广阔平台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全面部署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有44亿人口、64个国家地区、2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将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机会。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扩建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良机。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城镇居民住房建设、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建设将持续增长。

2.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政策红利

政府近两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建筑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营改增”对建筑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流程控制方面的严格要求将会对目前建筑企业体制改革形成倒逼机制,引导行业向精细化管理发展。改革从方案到实施正在稳步推进,建筑产业将逐步迎来一个真正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时代。

3.产业现代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5年我县正式成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江苏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将全面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建筑产业现代化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确保提升建筑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工程建设整体质量,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是推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

4.融资新模式提升利润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预计未来十年全国PPP项目有望达到十万亿元规模,这将为建筑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采用“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企业拥有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机会,同时能分享项目投资、运营收益,提高利润率,实现企业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

(二)面临挑战

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

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脆弱的复苏之中,我国经济正逐步走入新常态,面临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增速下降,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不断降低,由投资增长拉动的新建市场将不再强劲;占总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呈直线下滑,房地产市场由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这对于房建产值占比高达80%以上的海安建筑产业影响尤深。

2.建筑市场运行欠缺规范

建筑产业整体市场化程度较高,房屋建筑企业数量最多,竞争尤为激烈。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上,竞争白热化。最低价中标,垫资压价、业主拖欠工程款问题严重。串标围标、违法挂靠现象仍然存在。建筑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工程保证金繁多。建筑企业资金普遍紧张,融资难的问题严重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恶性竞争、行业不良风气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3.产业现代化提更高要求 

企业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主体,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求企业建立相应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具有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能力,采用“BIM+互联网”协同技术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我县大部分企业在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各环节的能力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文件与规划,未来,不具备相关实践能力的企业将很难从市场中获取新机会。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中央《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省政府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和《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做到“五个转变”,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建筑产业现代化、管控手段现代化、施工方式现代化、职工队伍建设现代化)。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质量更优、效益更好的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建筑强县。

四、发展方向与目标

(一)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提升转变

当前,我县建筑产业已进入结构调整期、转型关键期、发展提升期。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我县建筑产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放弃规模简单扩张的老路,改走注重内涵的发展新路。“十三五”期间,重点就是要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规模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和投资支撑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支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总的目标是,建筑产业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平均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到 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继续保持在全省、全市的前列。建筑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提高,赢利能力不断增强。增加值到 2020年达300亿元,利税总额58亿元。至2020年,特级资质企业达到3-4家,一级资质企业达到25家以上。年产值超 600亿元企业1家、超2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6家,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

(二)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在企业资质上,我县建筑企业应对照资质新标准、新要求,及时做好准备,实现平稳过渡。在成本控制上,以营改增为契机,加强成本管控,走实体化发展道路,杜绝挂靠行为。在施工管理上,加快制度改革,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标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大力推进建筑施工文明工地建设和扬尘防治,大幅提高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比例,力争省、市级文明工地覆盖率15%以上,获AAA级文明标准化工地60个。严格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技术防控能力建设,保证建筑施工安全平稳有序。

(三)由单一房建向专业化、多领域转变

建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实现质的转变,着力构建“总包能力强、专项技术精、专业配置全,分工合作好”的产业结构体系。鼓励总承包企业围绕“大建设”领域,通过并购整合,主动顺应国家重点投资方向,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以优势专业为主导,努力向高附加值的电子与智能化工程、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消防设施工程、钢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地下管廊工程等专业承包方向拓展,向轨道交通、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港口与航道等领域拓展。鼓励一部分有专项资质的企业做专做精,向地基基础、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专业承包企业发展。扶持2-3家钢结构、智能化等高资质专业化优势企业。

(四)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统筹转变

积极策应“一带一路”倡议,紧跟国家投资的重点和热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积极承建市政、路桥等基础设施项目,着重向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渗透发展。至2020年末形成2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 10个,形成 5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 5个,形成 10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 3个。在国际市场中,扶持、壮大具有对外经营签约权的企业,引进国际承包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以劳务输出为主向工程承包过渡,直至真正走向集项目投资者、建造者和经营者为一体的、与国际经营接轨的工程总承包,争创开拓国际市场的新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再拓展4-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施工合同额2亿美元、营业额1亿美元以上。

(五)由传统方式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变

支持引导企业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引导企业在设计理念、技术集成、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研究和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建造工法,探索工程项目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一级以上企业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 2020年,基本形成质量可靠、适合市场需求、贯穿建筑全过程的相对成熟的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规划期内成为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为2025年全面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

五、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布局

(一)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力测算

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预制混凝土(PC)构件是建筑工业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预制构件重量大,运费高,规模化PC构件厂投资大,须统筹规划本县PC构件厂的布局。取2015年海安新开工面积251万㎡,按年1%的增速,估计2016-2020年本县的新开工面积。根据资料取混凝土含量为0.35 m3/㎡。

表1 海安全县PC构件需求量测算

年份

新开工面积(万㎡)

产业现代化方式占比

产业现代化

施工面积

(万㎡)

装配率

需PC构件

(万)

2016

234

10%

23

10%

0.8

2017

237

15%

35

15%

1.9

2018

239

20%

48

20%

3.3

2019

241

25%

60

25%

5.3

2020

244

30%

73

30%

7.7

目前海安科达PC构件厂一条生产线的年产能约7万立方米,规划两条生产线,能满足“十三五”期间本县PC构件需求,并有余量供应周边地区。原则上本县不再发展规模化PC构件厂,可因地制宜,适当发展不适宜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小型预制构件厂。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布局

考虑未来建筑产业现代化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本县经济特点和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据南通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打造海安县“一园、多基地”的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格局。

“一园”:即现代建筑产业园。在高标准建设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并已有项目入驻的基础上,大力招引科技含量高、绿色低碳的建筑装备、建筑机电、建筑材料、钢结构制品、玻璃幕墙制品、建筑智能化控制产品等项目。在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下,逐步吸引部品生产专业企业入驻园区,重点是外围部品、内装部品、设备及智能化部品等企业落户,推进园区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作用。

“多基地”:主要包括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集成应用基地、若干个部品部件生产基地、1个人才培养基地、1个专业物流基地。

(1)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利用苏中建设集团的两个甲级设计院和省级技术中心,由苏中建设集团牵头成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本地的华新集团研发中心、欧贝黎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研发中心引入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资源,重点研发建筑装配式技术、绿色建材、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逐步建立设计施工一体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筑预制技术、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建筑工程BIM成套应用等技术体系。规划期内完成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项目80万㎡,申请专利3项,编制标准规范1部,申报省级设计研发示范基地。

(2)建筑产业现代化集成应用基地:充分发挥华新集团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平台作用,实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装配化和规范化的住宅开发体系,研发具有集团特色的工业化建造结构体系、新型绿色建材,打造具有完善的产品配套能力的大型建筑产业集团。规划期内完成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45万㎡,申报江苏省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3)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加强科达PC构件厂、一言商品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欧贝黎BIPV产业化基地、恒泽钢结构设计生产基地、瑞宏现代绿化基地等已有较好基础的生产基地建设。鼓励现有电梯设备企业从事电梯智能化领域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工程设计。发展壮大建材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以传统建材机械为基础发展产业现代化所需的吊装机械、PC构件生产设备、自动化施工机械等。指导各工业园区传统建筑业相关企业转型,结合原有基础,选择性的向小型预制构件,标准化窗、遮阳一体化窗、整体卫浴、机电装修一体化等方向发展,走各具特色发展之路。规划期内择优申报2~3个省级部品生产基地。

(4)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县建校职教园区,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规划期内培养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300名,申报江苏省人才实训示范基地。

(5)建筑设备与部品专业物流基地:充分利用海安现有省重点物流基地的资源,依托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区位优势,充分运用水运资源,建设建筑设备与部品专业物流基地。

六、主要任务

(一)以加大要素投入促进创新发展

在新常态下,建筑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制约以及用工荒等问题的出现要求建筑产业采取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而这其中,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和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又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点,才能加快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保持建筑业稳中有进,实现调速不减质、量增质更优的目标。

1.实施科技创新驱动

本县建筑业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直接原因在于行业整体技术含量低,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十三五”期间,应以科技开发为引领,以推广适用技术为重点,以科技投入为保障。

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特级、一级企业要提留足够的科研发展经费。全行业技术开发投入、技术装备率、动力装备率、机械化施工水平大幅度提升,形成若干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技术。2020年末全县建筑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省内一流。

强化科技开发。推进建筑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具有技术转移、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育多功能于一体的联合创新载体,培育和组建一批研发中心、共性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建筑企业申报成立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产值超50亿的企业要建立专门研发机构。在研发方向上,重点开发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钢材等新材料,加强对施工机械自主创新,研发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装配式施工技术等产业现代化紧缺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主编省级以上标准和规范,“十三五”期间取得发明专利3项、省级以上标准和规范1部。

推广适用技术。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绿色节能要求,推广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结构等多类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全面采用预制装配式内外墙板、楼梯、叠合楼板、阳台、雨篷等部品部件,推广构件设计、生产模具模块化;大力发展和应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构保温装修一体化、门窗保温隔热遮阳新风一体化、成品房装修与整体厨卫一体化,以及地源热泵、采暖与新风系统、建筑智能化、水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成套技术。积极推进以BIM技术为核心的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积极推广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重点支持企业申报部、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企业内部系列工法,提高高科技含量的工程承包能力。“十三五”期间大幅提高科技示范工程比例,创国家工法2项以上,国家级QC成果 200项以上。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建筑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促进产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产业整体人才水平的提升。

打造新型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形成老、中、青,传、帮、带良性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国家顶尖产业人才“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博士计划”、“科技副总”、海安“525”人才引进计划、“海外人才海安行活动”、“海纳英才”等政策及活动引进、培育建筑产业发展所需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合作,采取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中高端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具有国际工程背景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积极支持企业引进研究生、国家注册类工程师或高级职称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力争一级建造师达 1200人、二级建造师 2500人以上。

打造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稳固的劳动力基地,积极寻求政企合作途径,由政府对当地务工人员进行劳务技能培训,培训合格人员由劳务企业整体接收,形成成建制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鼓励建筑企业加快培育自有技术工人,实行产业工人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到2020年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产业工人超过 10000人,基本形成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为骨干,技师、高级技师为龙头,老、中、青比例合理,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全面实行现场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实名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建立职工培训基金,保证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内部分配向高级管理层、一线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倾斜。建立在职培训体系,建筑工人技能分级管理体系,技能岗位工资制度等,切实做好建筑工人劳动权益保障。营造企业文化,加强人文关怀,确保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县建筑企业须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集约化经营。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相互支持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的协作化和专业化水平。

1.鼓励骨干企业走高端化之路

我县龙头骨干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结构,在主业上做专做强,选择性延伸产业链。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各项工作。

延伸产业价值链。苏中集团着重做好设计类研发基地建设,利用自身拥有甲级设计院的优势,做好设计施工一体化,推进工程总承包,不断向建筑产业的前后两端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值利润率,发展成为高集成的总承包企业。华新集团科达建材公司加快预制构件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带动产业现代化链条上的企业协同发展。鼓励大型企业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实现多样化的融资模式,积极参与PPP项目。积极支持有实力企业晋升总承包特级、施工总承包一级,专业承包一级,向铁路、港口与航道、公路、水利水电等大土木领域拓展。

优化股权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实现IPO上市或在全国性场外市场挂牌,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新增上市公司1-2家。通过股权机制改革,合理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份有序流转。原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的建筑企业,优化经营层、骨干层和员工层的股权结构,提高经营能力较强的经营者个人的股权比例,提升董事会的权威性和决策效率。新生的民营建筑企业的股权设置优化要以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激励骨干,凝聚人力资源。大力推广“项目模拟股份制”,充分调动基层骨干的积极性。

鼓励集团集约经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经营模式转变是行业发展的要求。鼓励总承包龙头企业从“项目承包制”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型。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手段。我县骨干企业须推动实施“互联网+”战略,做好信息的集约化运营,建立以总部为核心的网络和通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强化建设项目的动态管理,大幅提高总部的控制能力和对项目强大的支撑能力,在信息集约化运营的基础上,带动人力资源、技术、采购、管理等其他方面的集约化转型升级。

2.引导中小型企业差异化发展

中小规模的房建企业应规范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扁平化,走质量效益发展道路。通过自主定位,向特色服务、精细服务、专业化服务方向转变,做好个性化服务、特殊订单服务等。继续巩固已有市场,加强风险管控,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积极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争取取得大集团的供应方和合作方资格,成为大企业相对稳定的分包商。重点支持企业晋升主项资质,填补本县空白的专业资质。鼓励支持专项资质的企业做专做精,打造特色优势。指导部分中小型、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向劳务分包企业、专业构件安装企业等方向转型。

(三)以现代建造方式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建造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工程整体建设进行有效调控,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绿色发展的目标。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推行精益化绿色建造是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实现生产方式转变的具体路径。

1.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改造传统建筑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本县传统开发、设计、施工、生产企业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模式转型。

引导企业更新理念。引导开发企业在设计理念、技术集成、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鼓励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大装配式建筑项目投资开发力度。加强设计企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宣贯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标准设计体系中已有标准和规范,强化对BIM技术的应用,鼓励我县设计企业和建筑企业合并兼并。鼓励建筑企业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探索及推广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和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建造工法。引导钢材及传统钢结构、传统门窗、幕墙、家具等生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调整产品和工艺装备结构,向构配件和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大力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咨询、监理、检测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发展设备制造、物流、绿色建材、建筑机械、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产业。

始终坚持“质量兴业”。以住建部建设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为切入点,进一步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在确保安全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合格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企业创优夺杯,立形象工程、标志工程、品牌工程。“十三五”期间,建设工程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创国家鲁班奖和国优工程10项以上,省级优质工程300项以上。争创省(市、县)长质量奖3项。

大力推行“绿色建造”。以政府投资项目为载体,推进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装配式建筑、成品住房、绿色建筑的联动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须采用BIM技术设计建造,鼓励企业建立基于BIM应用的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至2020年底全县大中型以上工程项目都采用BIM技术设计建造。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单体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新建的政府投资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应当至少利用一种可再生能源,新建住宅和宾馆、医院等公共建筑应当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住宅项目,推广采用“菜单式”装修,采用土建、装修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鼓励采用主体结构和内装分离的建筑体系,鼓励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和卫浴间。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应按照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标准建设。普及和深化绿色施工宣贯和培训;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学习、研究和践行绿色施工技术和工艺;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工程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普及。

2.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和项目建设

为切实有效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必须培育市场,实现供需对接。依托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双轮驱动”是启动市场的可靠路径。统筹考虑全县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园、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应用基地、部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引进部品部件、新型建筑材料、装饰装潢材料和住宅配套设备供应商。建成 3-5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在全国重要建筑市场布局2-4个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培育1-2家能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结构装修一体化及预制装配式施工的现代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企业申报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设计、施工和构配件生产企业对新设备的投入视同工业技改项目给予扶持。全县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30%以上,新建建筑预制装配率达25%,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30%以上,新建成品住房全装修率达40%以上。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三类新建项目率先采用建筑产业化技术和产品,到2017年,在新开工的公共建筑项目中,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和全装修成品住房的比例达到30%,到2020年,提升至50%。规划期内,成功申报3~5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新增3个国家绿色三星级建筑项目或国家A级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在试点示范期,采用预制装配式现代化施工的建设项目,县财政给予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补贴。

(四)以统筹两个市场促进开放发展

建筑产业的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对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支持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县建筑业是外向型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围绕 “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倡议,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充分做好市场研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

1.业务布局紧随国家战略

紧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重点关注各发展战略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对周边建筑市场积极渗透、进驻和发展。以“高大难精”项目为载体,以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为支撑,在我县传统优势市场上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努力提高我县建筑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紧随国家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举措,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积极承建市政、路桥等基础设施项目。

2.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积极支持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调研重点国家、地区的建筑业市场现状、发展潜力、政治风险,学习已走出去的优秀企业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找准市场定位,为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巩固传统的南苏丹等市场,重点拓展沙特、乌兹别克坦、亚美尼亚等国家,开拓东盟、欧盟市场。积极采取 “横向联合”的经营战略,加强与大型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以援外项目或政府贷款项目为切入点,由劳务分包逐步向工程总承包、联合体承建和提供劳务并举的模式转变。鼓励在境外施工多年的建筑企业通过在当地注册、并购整合本土公司、与当地企业组建联合体承包等手段,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降低政治风险、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五)以产业资源整合促进共享发展

建筑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资源整合。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资源有序流动,支持产业资源整合发展;应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具有海安地方特色的“海安建造”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公认度,实现品牌共享。

1.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建筑行业技术研发和技术转让平台,实现技术共享;建立建筑行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聚集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建筑工人,为建筑企业提供更方便的人力资源招聘渠道;建立发展战略咨询服务平台,引入大型咨询服务公司,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研究服务;建立建材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建材交易、物流等配套服务,为建筑企业采购服务提供支撑;建立公司协作服务平台,提高本地建筑企业合作层次,形成聚合优势,提升总承包服务能力。

2.打造海安建造品牌,实现品牌共享

引导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打造“百年企业”。支持企业参评中国建筑业“双百强企业”和“江苏省年度建筑业百强企业”。发挥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改善建筑企业形象,提升海安建筑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注重“海安建造”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推介,加大新闻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建立品牌共享机制,积极培育“海安建造”品牌的后备力量,建立海安县建筑企业“十强企业”和“星级企业家”评选机制,使得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企业参与到“海安建造”品牌建设中来。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建筑产业发展的领导,统筹协调建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科技部门提供智力支撑;人才及人社部门提供人才支撑;财政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支持建筑产业发展。成立由设计、开发、部品生产、施工、质量检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代表组成的县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评审、技术论证、性能认定及验收等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建筑产业现代化技能培训和邀请专家指导。

(二)政策措施

研究制订完善建筑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扶持建筑产业的发展。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市场拓展、科技进步、招引人才、创新创优、地方贡献等方面继续给予奖励。加大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奖励力度,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制定鼓励建筑企业策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走出去”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建筑产业各种引导政策和手段的配套协调,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行政协调机制,确保规划中战略部署的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适时进行相关政策实施时机和力度的调控。

(三)服务监管

1.优化建筑企业发展环境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2.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全过程监管体系

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引领期,完成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从立项、规划许可、招投标、设计文件审查、施工图审查、取费结算、建设监理、质量安全监督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过程监管模式。改革招投标制度,设计本县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招标文件示范文本;鼓励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实行设计、施工、预制构件生产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预制构件生产厂商作为联合体方参与投标;在政府性投资项目发包中,给予具有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能力的企业优先中标权。加强对企业部品及构配件生产质量监督,定期公布贴近市场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标。强化装配式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推广使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建立部品部件备案和目录管理制度,对安全质量影响较大的构配件、部品及整体建筑实行性能评价管理;推行工程质量、成品房住房质量担保和保险制度,完善工程质量追偿机制,提高质量监管效能。

3.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完善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发布行业信息。加强对建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时引导企业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市场定位,帮助企业解决在改革发展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重点企业和大项目的协调联系机制,加强与企业协调,提供优质服务。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加强建筑领域行政执法工作,坚决打击围标串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和低价抢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优化建筑领域法治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治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改进支付担保制度,促进对等担保,加强结算管理监督。健全建筑从业人员工伤保险、从业人员工资支付保证和工资实名支付等保障机制。加强建筑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协调解决各方矛盾,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发挥协会的外联作用,组织开展与各地建筑业协会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