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

图片

海安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3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海安”的攻坚时期。为全面提升文化建设质量,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海安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奋力建设海安特色的文化强县,现根据中办、国办《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省、市、县委《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以及《海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行动,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验收,申报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个区镇获评省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实践的“标准化定制、专业化生产、均衡化配送、精细化服务、科学化考评、制度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全市推广,文广新工作综合考核连续四年保持全市领先。形成了“县有三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即将建成开放,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韩公馆)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7个区镇通过国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达标验收,农家书屋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先进镇全覆盖,农民自办的家庭文化室发展迅速,一批街道、村(社区)文化广场建成开放。精心实施“五送一建”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原创节(剧)目区镇巡演,超额完成省、县下达任务。推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文化产品统一配送并按月公示,建成区镇、企事业单位图书分馆17家,192家农家书屋与县馆、区镇分馆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2014年居民综合阅读率86.7%、全市第一,总分馆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的成功做法多次在省、市文广新系统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二)文艺精品生产成果丰硕

发挥青墩文学艺术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全县艺术生产不断繁荣,催生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2012年,电视剧《八千里路》等3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话剧《青墩陶斧》等6个作品获市“五个一工程”奖,音乐《下河佬,摇船娘》等4个作品获省“五星工程”奖;2014年,歌曲《我们的中国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又见桃花雨》等4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道情小唱《水乡三阳》等7件作品获省“五星工程”奖,表演艺术类获奖作品数量全省领先、全市第一;2015年,扎染立屏《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大型主题性综艺节目《难忘乡愁》获南通市文华奖舞台艺术调演优秀剧(剧)目奖、组织奖及多个单项奖。参加全市群众文艺会演、“濠滨夏夜”、小戏小品大赛,获奖数量和级别均位列各县(市)区第一。《海安花鼓》入选2012年央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盛典》、2013年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展演。全县群众文艺会演被省、市专家评价为“县级平台,大市水平”,海安原创民间歌舞应邀参加2013年、2014年上海艺术节专场演出,获优秀组织奖。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富有成效

编制完成《青墩遗址保护利用规划方案》,韩公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韩国钧故居二级安全防范工程,兴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史料陈列室。全县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县级文保单位9处,保存完好率达95%以上,获省文物局2011—2012年度文物法制先进集体。制定出台《海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实施细则》、《海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实施细则》,文化馆及高新区、曲塘镇、白甸镇综合文化站等4家文化单位建有非遗展览馆,8个申报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建有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传承活动,组织《海安花鼓》、《海安龙舞》图片到区镇巡展,编辑出版《青墩记忆—海安重点非遗项目概览》,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523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基地—慧源文化园,市级示范基地—鑫缘数码文化科技城、蓝玫瑰产业娱乐有限公司、华艺扎染工艺园,苏中动漫城、锦华扎染文化园、江淮文化园等一批文化企业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引导和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银政企合作平台,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苏中动漫城、软件科技园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争取到国家、省文化产业扶持资金1220万元,总额全市第一。

(五)文化市场管理繁荣有序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扫黄打非”和各项专项治理工作,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确认为依法行政示范点,获省无“小耳朵”先进县称号、市网吧“五老”义务监督员组织奖,行政执法卷宗获省、市质量评查奖项,执法人员受到国家、省、市业务部门表彰。建立良好的对外服务平台,行政审批全部实行网上公示、运行,对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每年都被评为红旗窗口和服务标兵。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电台“法治热线”栏目等对社会大众进行宣传,组织面向网吧、娱乐场所、印刷等经营单位的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专项培训。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县文化改革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投入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省农村文化以奖代补的县镇两级配套投入不足,部分区镇文化投入多年来增幅较低,多渠道投入的政策还不完善,一些文化经济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不均衡,部分区镇特别是偏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过几轮镇、村合并后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十里文化圈”尚未完全形成。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种类偏少、质量不高、普及性较差,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现象,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资源亟待有效整合。四是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文化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后劲不足,区镇尤其是村级文化人才资源相对薄弱。五是文化行政执法监管手段比较单一,人员力量薄弱,与现代文化市场监管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六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还未完全形成,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民营经济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门槛仍然过高。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二、“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以文化建设工程为主抓手,以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精品力作打造和人才培育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把海安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县,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海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目标定位

确立目标定位,必须体现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新要求。到2020年,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文化惠民放样全省。深入开展“五送一建”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扩大文化惠民的受众面及公共服务效益,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巩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2%以上。

2.阵地建设苏中前列。按照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的原则,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设规模、技术要求等建设标准,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县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率达到90%以上。

3.精品生产全省领先。新设立100万元的海安原创文艺精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项目化申报、审核和管理。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各文艺门类进一步活跃,催生一批弘扬主流文化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保持精品生产在全省的领先位次。深入开展艺术惠民活动,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精神需求。

4.遗产保护推陈出新。青墩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价值得到系统梳理研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力争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新增省级非遗项目2个以上,叫响一批具有海安文化特征的传承和创新品牌,海安非遗馆建成开放。

5.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确保达到5.5%,力争达到6%以上。新培育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新增2个省级文化科技示范基地(园区)。

6.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和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加快文化市场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提高文化市场监管科技化程度,文化市场管理与服务平台上线率达到100%,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执法案件全部网上或平台办理。

7.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作用,充分运用奖励、扶持政策培养重点文化人才和基层文化骨干,配齐配强区镇、村(社区)专职文化队伍,逐步实现文化人才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队分明、素质优良。

三、“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1.县级项目。县文化艺术中心实现高效运营,县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达标验收,建成不少于5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县博物馆新馆、青墩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实施县图书馆原址新建。优先安排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广场等建设项目,继续打造一批现代建筑文化新景观。

2.区镇项目。所有区镇综合文化站单体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规模较大的区镇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街道新规划建设的文化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文体广场不少于1000平方米。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影城、剧院,支持区镇现有影剧场所设施改造、功能升级,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逐步实现由流动向固定、由室外向室内转变。

3.村级项目。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通过资源整合,建成不少于400平方米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按标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推动农家书屋建设提档升级,年均新增5个市四星级示范书屋、1个省五星级示范书屋。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村村响。

4.文化遗产项目。推动旧城保护与适应性再开发,实现功能提升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加强镇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保持镇村各具特色的田园风貌、水乡风韵、民俗风情。

5.功能提升项目。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区镇文化站对馆(站)藏品进行数字化加工,加快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4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1册以上。100%的区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由政府指导、文化部门牵头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统筹县、镇、村文化设施资源配置,实时推进新建社区及小区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图书阅读、卫计宣传、法制宣传、体育健身等资源,建设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围绕“设施一流、环境温馨、服务精细、群众满意”的目标,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高效运营,实施博物馆新建和图书馆原址新建工程,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区镇综合文化站单体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规模较大的区镇要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全部通过国家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达标验收;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建成不少于400平方米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全国县域城市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环境。完善和提升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县图书馆、区镇分馆和农家书屋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全覆盖,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按照高于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的要求,制定我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满足城乡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鉴赏、收看收听电视广播、读书看报、健身娱乐等基本文化需求。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书画院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出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考核评估标准,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实行第三方评价。深入推进省级示范区创建及后续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长效模式,培育一批带动性、导向性强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典型。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加强阅报栏(屏)、书报亭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方便公众的阅读服务场所。实施“行万里路、进千家门”工程,为留守老人及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少数民族家庭、三峡移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特别服务。以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按照“标准化定制、专业化生产、均衡化配送、精细化服务、科学化考评、制度化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坚持资源下移,区镇实现“天天有大片、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演出、季季有赛事、年年有节会”,公共文化服务向区镇特别是向偏远村组延伸。县对区镇的公共文化配送项目不少于五大类,产品不少于100个,其中不少于50个直接到村或社区;区镇对村或社区的公共文化配送项目不少于五大类,产品不少于50个。深入推进书香海安建设,以“全民读书节”为龙头,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及推广活动,保持居民综合阅读率在全市的领先位次。继续办好“海陵之夏”“文化串门”“艺术大讲堂”“社区艺术节”“‘乐一天’农民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开展“一镇(街道)一品”“一镇(街道)多品”“一村(社区)一品”特色文化活动,打造2个以上在省、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深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书画院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三)提升文艺创作生产水平

1.坚持正确文艺立场和创作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目光盯住现实生活,有计划地组织文艺家读书班及创作采风和理论研讨,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灵感、获取素材、汲取营养。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价值导向、文化审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公众提高文艺鉴赏水平,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2.完善文艺创作规划引导。以“五个一工程”和“五星工程”为引领,实施精品战略,建立文艺创作题材库,重点抓好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青墩文化、红色文化、海安好人、里下河风情为主题的地域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视角的现实题材的创作生产。巩固发展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优势艺术门类,努力推动舞台剧、戏曲、网络文艺等弱势门类艺术创作实现突破。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县群众文艺会演和文学、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催生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文艺作品。有效整合体制内外、区域内外的力量,推动对重大题材作品的整体公关、立体开发、链条运营、多维传播,创作生产一批“既叫座又叫好”的精品力作。加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网络影视等创作平台建设,推动创作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正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

3.加大精品生产扶持力度。在原有100万元的县青墩文学艺术奖的基础上,新设立100万元的海安原创文艺精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用好用活奖励扶持资金,运用剧本资助、演出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重点扶持冲刺国家和省重点赛事的文学艺术类作品,县委、县政府指定的精品生产项目,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并具有抢救保护价值的原生态和非遗类民间艺术项目。扶持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和壮大。充分调动各类创作主体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尊重文艺工作者的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对本土文化名人和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关心支持。

(四)传承和弘扬海安特色文化

1.努力扩大青墩文化的宣传效应。青墩文明是海安人的精神家园。要将青墩文化的基本特质,即古人“追江赶海、刨榛辟莽、团结互助、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不断传承拓展,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海安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全县人民在新时期继续弘扬创新拼搏的时代精神。加快实施《青墩遗址保护利用规划方案》,按照“挖掘、保护、精简、实用”的原则,启动青墩遗址博物馆建设,尽快与有关方面协商沟通,力求将散落在省内多家博物馆的青墩文物征集回归、集中展示。着力提高《青墩文化》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发行广度,让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的人了解青墩遗址,熟悉青墩文明,为海安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2.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充分挖掘海安新石器遗址、春秋诸侯盟会、上官运盐河以及范仲淹、文天祥、胡瑗、左宗棠、陆舜、仲振奎、韩紫石、魏建功、蒋和森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组织修纂《海安历史文化》丛书。保护和传承好“海安花鼓”、“苍龙舞”、“罗汉龙”、“勾针技艺”、“南通扎染技艺”等5个省级非遗项目,“南通扎染技艺”力争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继续挖掘整理“莲花落”、“糯米陈酒酿制技艺”、“角斜彩灯”等12个市级以及149个县级非遗项目,确保2个以上项目进入省级非遗名录。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和传承人培养,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代代相传。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建筑形态、风格、色调的设计、引导和控制,推动旧城保护与适用性开发,实现功能提升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加强镇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保持镇村各具特色的田园风貌、水乡风韵、民俗风情,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3.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苏中七战七捷、新四军联合抗日、角斜红旗民兵团等重大事件的研究,加强对海安籍或在海安从事革命活动的革命先辈的研究,挖掘和丰富海安红色文化内涵。出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用和管理的意见,提升基地展陈水平和服务质量,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打造红色主题旅游线路新亮点,制作推出一批红色文化题材的宣传片,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

(五)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1.推进523文化产业园发展壮大。充分利用523“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青年艺术人才孵化基地”品牌效应,围绕“彰显特色,丰富内涵,提升品质”的要求,积极推进523文化产业园阵地建设,完善523文化产业园在油画、陶艺、旅游、培训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开拓交易市场,利用两岸文化艺术资源,实现多领域合作。成立523文化产业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2016年起,每年设立150万元的523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县财政、开发区财政各承担一半,列入预算,用于扶持优秀画师、开展阵地活动、整治维护园区环境等,提高园区的服务性、功能性,使园区坚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将523品牌做得更有特色、更有规模、更有影响。

2.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化发展。以凤凰图书物流、鑫缘数码等为重点,项目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慧源书城、锦华扎染、华艺扎染等文化产业园提档升级,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一批规模化的文化产业板块,整合全县广告发布资源,形成广告产业板块;整合丝绸、扎染、服饰资源,形成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板块;整合全县印刷资源,形成印刷产业板块;整合全县婚纱摄影、婚庆公司资源,形成婚庆、演艺产业板块。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与网络深度融合,以523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大厦、软件科技园为平台,大力发展以人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聚一批新兴企业。积极招引软件、动漫、网络游戏、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出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兼备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

3.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着眼促进文化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网络化发展,认真梳理和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一企一策”专项扶持。通过采取贴息、奖励和补助等形式,引导、扶持具有较强集聚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扶持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行业中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

(六)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

1.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技术服务与监管平台的使用与维护,加快全县文化市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保持“扫黄打非”高压态势,组织文化市场“打非治违”和政治性有害出版物专项行动,打击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违法行为。强化广播影视安全播出和宣传管理,规范广播影视、社会公共场所电视大屏幕、楼宇电视广告的播出秩序。

2.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全县文化市场诚信经营档案,开展文化市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发挥文化市场业协会在文化市场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带动文化市场的行风建设。

(七)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配强配齐文化人才队伍。针对我县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各区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增配一名副主任专职负责文化站工作,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人的在编人员,规模较大的适当增加,缺编的一律招录专业文化人才。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不少于1个政府购买的宣传文化公益岗位。

有针对性地引进紧缺型人才和服务。针对我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状况,创新方式,有序引进一批起支撑作用的紧缺型人才。通过顾问、签约、客座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文化人才,注重发挥海安籍在外文化人才的作用。用足现有的空编,招引紧缺的专业人才,用活项目购买的政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2.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高度重视本地文化人才的培养,常态化开展专业培训、采风创作、作品展示、专题研讨等活动,为热爱文化事业的海安人留在本土发挥才干提供必要条件和平台。充分运用奖励、扶持政策培养文艺精品创作人才队伍、文化经营人才队伍、基层文化骨干和文化工作者队伍。积极争取将我县素质优良、发展潜力大的文化骨干纳入省、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快人才成长步伐。加大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力度,采取“上挂下派”等方式,加强文化人才双向交流锻炼。做好艺术、图书、博物、群文系列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继续教育和职称推荐申报工作,并按岗位要求,聘用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用好用活各类文化人才。利用县财政专项资金、省以奖代补资金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购买方式,大力扶持专业剧团、民间文艺社团、演出团队和业余文化队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努力提高歌舞剧团的专业水平和演出质量,发挥专业剧团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遗传承人,鼓励和扶持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在项目申请、作品评奖、荣誉申报等方面做到同等对待。定期充实更新各类文化人才库,完善联系服务制度,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制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优秀文化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化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文化部门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责任,继续对文化建设工程实行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县级机关部门特别是有关保障部门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做好文化事业产业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合力营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各区镇(街道)要将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2.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保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增长相适应,到2020年,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区镇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或新扩建的,县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或新扩建的,区镇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为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开放和标准化均等化的产品配送,县级依据规模大小及开展活动情况对区镇(街道)给予必要的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区镇(街道)配送到村、社区的公共文化产品高于规定配送标准的,资金由县、镇两级对半分担。

3.创新运行机制。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强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新闻信息中心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其依法依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村和社区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村和社区服务网络进行管理,实现服务区间、服务环节、服务对象全覆盖。

4.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强化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激励引导,对文化建设重点责任单位继续实行专项考核,与部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挂钩,促进各部门不断强化对文化建设的组织推进和保障支持力度。以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文化迈上新台阶的第一抓手,推行以项目书的形式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综合运用典型培育、现场推进等手段,对重点项目实施时点控制。全面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强化执法队伍和机制建设,切实维护文化工作者合法权益,提高文化领域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