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

图片

海安县“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3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海安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海安县“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根据《海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建设重点,是编制和实施全县农业现代化各项工作规划、重点产业年度行动计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蓝图。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按照“生态、规模、品牌、高效”的目标定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1.现代农业产业稳定发展。全县按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优质粮食、精品蚕业、规模畜禽、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是粮食生产保持全国先进行列。2015年,粮食年单产全省“十连冠”。稻麦亩产1106公斤,连续八年保持吨粮水平,被省首批公布为亩产吨粮县第一名,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二是桑蚕生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桑蚕养殖量、产茧量占江苏20%左右。全县8.63万亩桑园,养蚕23.02万张,产茧0.9万吨,产值3.46亿元。三是畜禽生产保持稳定发展。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19.92万头,出栏74.42万头;家禽饲养量3463万羽,其中年末存栏1610万羽;山羊饲养量达103.32万只,出栏57.22万只。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生猪(大中型)达56.2%、山羊为37.7%、肉禽、蛋禽、奶牛均接近100%。四是特色水产养殖全国领先。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4.18万亩,其中海水养殖16.5万亩,淡水养殖7.68万亩,水产品产量为3.6万吨,在长江三鲜珍稀鱼类的基础上,成功引进澳洲龙纹斑、大鲵等国内外特色珍稀鱼种,实施国内先进的高密度、循环水养殖,两获“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称号。五是设施园艺业快速发展。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24.61万亩,产量62.2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占半壁江山,成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8个主要蔬菜交易市场,年成交量30.7万吨。六是休闲观光农业初具规模。2015年,全县各类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48家,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中洋水产园区评为全国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白甸大泊授予全国最美田园殊荣,两条休闲农业线路列为精品线路。

2.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是载体建设不断加强。2012年我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过3年努力,海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大类24项指标监测得分80.16分,在全国第一、第二批的15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综合排名第11位,成为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20个示范区之一。全县农业基本现代化工作,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监测中,始终保持江苏第一方阵。二是园区建设不断发展。按照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实施农业项目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先后获批2个省级农(渔)业园、1个苏台农业园、6个市级农业园,获批市级以上农业园区数量全省领先,初步打造“一园三区六景”发展亮点。占地1万亩的雅周现代农业园区初具雏形,滨海新区的江苏省现代渔业产业园、禽蛋产业园亮点纷呈,开发区都市甜蜜现代农业园全面起步,其他区镇的现代农业特色园区亦初具特色。三是质量建设不断强化。海安作为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2013年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有效期内农业“三品”达272个。县、镇两级农产品监管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检测能力逐步提升,县农检中心常年定性及定量检测蔬菜、水果、食用菌、猪肉、生鲜牛乳样品3500个左右,区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所开展产地蔬菜农药残留定性检测,年抽检样品3000多个。四是主体建设不断提档。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全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市级55家,县级61家),是“十一五”末的3.4倍。家庭农场迅速发展,2015年全县达市家庭农场标准的539个,经营面积57791亩,其中从事粮食种植的210个,园艺种植的49个,种养结合的28个,畜禽养殖类199个,水产养殖类53个。农业全托管服务积极推进,全县共建立农田全托管经营服务组织363个,托管服务面积8.77万亩。

3.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林木覆盖率稳定提高。全县森林覆盖面积39.88万亩,其中有林地12.06万亩,特灌林20.07万亩,四旁树占地7.7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3.99%,全县农田林网控制率约为95%,村庄绿化覆盖率31%左右,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2015年全县化学农药施用量(折纯量)270.2吨,比“十一五”末减少15.72%;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覆盖率90%以上。三是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推进。巩固农村新能源建设成果,加强6000多只户用沼气池的管理;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90处,形成了“畜禽—沼气—粮果菜”生态模式;加大农作物秸秆禁抛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实行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98%。2015年我县先后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单位、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

4.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一是强化投入政策。县每年都出台《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县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左右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绿化等。二是强化补贴政策。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渔业柴油补贴等惠农政策,2015年作为农业部27个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试点县之一,连续三年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年1000万元的奖补等。三是强化扶持政策。出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攻坚等扶持政策,落实农业保险、农业金融等政策,注重市场运作,雅周现代农业园成立了江苏丰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投融资等创新服务。

二、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县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农业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我县在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升级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创新水平还不够强,支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还显偏弱,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发展中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部分区镇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组织程度和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2.农业发展空间逐步缩小。耕地、桑园面积逐年减少,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态林业发展受到用地限制,我县粮食单产、蚕茧张产、单位畜载量都已接近“极限”水平,增产空间收窄。

3.农业劳动者素质急需提升。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年龄偏老、体力不足,文化较低、观念陈旧,导致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快,技术应用不到位,粗放耕作有逐年扩大趋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新涌现出的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亟待提高。

4.农业风险叠加日益突出。近年来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重合叠加较为明显。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侵入性物种增多,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防控难度加大;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提价困难,比较效益下降,农业经营性收入增收乏力;土地流转价格明显偏高,种植业规模经营发展缓慢,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工业“三废”、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全面治理,养殖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5.农产品质量监管仍有较多薄弱环节。众多的农业生产企业、农资经营者和农民,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工作面广量大,管理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手段都需要强化。

6.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现有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结构单一,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智能农业、物联网技术、互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才刚起步,农业科技创新急需大批新生力量,但受到编制、岗位等因素制约,人难进、人难留的情况普遍存在,农业公益性推广服务的基础和力量亟待加强。

三、“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战略定位,发挥“动车时代,节点城市”新优势,按照“四化同步”发展及“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发展农村、市场化富裕农民、文明化打造城乡”的总体思路,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加快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健全农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按照海安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十三五”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争一流、全省创特色、全国有影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居全国先进水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雅周现代农业园跻身全省一流农业园区行列,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具体指导性目标:

1.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十三五”期末,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高效设施农业、渔业比重分别达到20%、26%。

2.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改善,规模地产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管理。到“十三五”末,新增和改造林地2万亩,林木覆盖率稳定达到24%,种植业“三品”总量占种植业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达55%以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

3.生产保供。大宗地产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水平,稳市场,保供应。“十三五”末,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不低于5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5万亩,常年菜地达10万亩;肉、蛋、奶产量3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4万吨。

4.农业产业升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农业、外向型农业、职业农民、现代营销、休闲观光农业等各项指标全面提升。“十三五”末,全县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5家,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5%左右。

5.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0%,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有突破性进展,信息化覆盖率力争达65%。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现状

2020年

目标值

高效
农业

1

农林牧渔增加值

亿元

59

71

2

高效设施农业比重

%

16

20

3

设施栽培面积

万亩

13

16

4

高效设施渔业比重

%

24

26

5

高效设施渔业面积

万亩

5.9

6.2

6

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

%

56.2

80

生态
农业

7

森林覆盖面积

万亩

39.88

41.88

8

其中:新增成片造成林

万亩

1.3

2

9

林木覆盖率

%

23.99

>24

10

种植业“三品”总量占种植业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

%

40

55

1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88

95

12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

%

76.4

85

农产

品供

13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118.05

100

14

粮食总产量

万吨

64.11

>50

15

水稻面积

万亩

55.26

>45

16

蔬菜播种面积

万亩

24.61

26.5

17

常年菜地面积

万亩

7.5

10

18

内陆养殖面积

万亩

7.68

7.68

19

海洋养殖面积

万亩

16.5

16

20

内陆捕捞

万吨

0.6

0.58

21

海洋捕捞

万吨

0.76

0.72

22

水产品总量

万吨

3.6

4

23

肉、蛋、奶产量

万吨

30.9

30

农业
产业
升级

24

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130

145

25

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

%

/

5

2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

%

30

50

27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数

48

60

28

休闲观光农业营业收入

亿元

3.38

5

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

29

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

%

90

95

30

农业信息化覆盖率

%

56

65

31

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

%


60

32

农业机械化水平

%

87

90

33

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

%


90

34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4

70

五、“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

1.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园区样板,以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建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多园并举、规模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着力打造“一园三区六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万亩雅周现代农业园区要围绕“坚持科技方向、植入观光元素、广泛聚集人气、培育造血功能”的思路,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发展档次,打造集农业科普、农业体验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对外开放核心景区,争创省级园区和示范基地。滨海新区苏台农业园、开发区甜蜜事业农业园和高新区城郊农业园要突出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特色,打造具有沿海和城郊特色的海安休闲农业。其它各镇的“六景”立足本地资源,坚持错位发展,拓展园区功能,提升产业规模,形成区域特色。重点培育一批特色规模农业产业园。“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1 个万亩水稻种植园、1个万亩蚕桑产业园、2个现代渔业产业园、2个现代禽蛋产业园、1个规模生猪养殖园,重点打造1个国家级标准化蔬菜示范种植园,10个省级标准蔬菜高效示范园, 20个“一村一品”蚕桑特色村。建成年加工30-50万头生猪屠宰场1家。重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海安县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面向长三角市民,将里下河农耕文化、蓝色海洋文化、乡村旅游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相融合,开发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产品和健康养身休闲项目,发展农家乐、农庄游和农业园休闲旅游。全县创建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特色精品线路1个。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建设。重点建设老坝港紫菜集中加工区、茧丝绸加工区、高新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开发区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

(2)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紧抓南通市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机遇,明确“稳控、提高、拓展”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全力推进“稳面积、扩规模、拓功能”农业结构调整工程的实施,稳定粮食和蚕桑生产能力,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思路,适当调减粮食和桑园面积、逐步扩大蔬菜园艺规模,进一步提高设施农渔业比重和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探索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到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100万亩左右,桑园面积8万亩,蔬菜园艺面积达26.5万亩,设施农(渔)业比重达20%(26%),全县家禽万羽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50%以上,生猪大中型规模(500头以上)养殖比重达80%以上,山羊规模养殖比重达45%以上;休闲观光农业产值5亿元以上。积极策应“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有效促进农业“引进来、走出去”, 加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培育出口企业集群,放大出口优势产业的主导效应,提升海安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农产品出口额达1亿美元。

(3)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规模生产、改善品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粮食单产全省领先地位。到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由目前的120万亩左右调整到不低于100万亩,其中水稻、小麦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永久性水稻基地面积不少于35万亩。实行县、镇、村三级联动,深入开展“万千百”绿色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片、方)”,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建成一批规模连片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在西南特色农业片区和河东沿海旅游绿色片区建立30万亩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在里下河生态农业片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建设3个1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10个千亩无公害、功能稻米生产基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5万亩。到2020年,创建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20个左右,实现高产创建整县推进,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带动面上平衡增产。力争到“十三五”末,粮食单产提高5%以上,水稻亩产达到670公斤,小麦亩产力争达到480公斤,粮食总产保持在50万吨以上,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水平。

(4)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集约化为重点,全力推进茧丝绸、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设施园艺、休闲观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强茧丝绸业,发展蚕业农场,推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巩固提高桑园面积500亩以上的蚕桑基地村50个,生产优质蚕茧1万吨上下,亩均桑园产茧量130公斤;A类厂丝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茧丝绸产业实现产值稳定在百亿以上。在全县争取建立500个、总规模3-5万亩的蚕业农场集群,确保在全县所有栽桑养蚕村均建有单个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蚕业农场。做精现代畜牧业,坚持“规模经营、健康养殖、加工增值、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稳定蛋禽规模,压缩生猪总量,扩大山羊养殖,努力实现畜牧养殖由“增量型”向“提质增效型”转变;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不断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注重发展畜产品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产业集群发展。“十三五”期间,实现现代畜牧产业集群100亿元的目标,其中养殖环节实现产值42亿元,主副产品加工实现产值26亿元,配套产业实现产值32亿元。适度规模养殖比重、家庭农场式生产、先进养殖设施设备使用率大幅提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基本达标。建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100家,年存栏家禽1万羽以上规模鸡场200家,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羊场100家。做优现代渔业,加速推进现代渔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条斑紫菜为主的海水养殖业,拓展养殖空间,积极引进世界珍稀名优鱼类,扩大河豚鱼、鲥鱼、刀鱼等长江珍稀鱼类养殖规模,提高名优特水产品养殖比重,示范推广坛紫菜养殖,建设国家级条斑紫菜产业化示范基地、沿海滩涂高效现代渔业产业基地、里下河现代化生态渔业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辐射沙洲资源,适度拓展海水养殖,积极推进远洋捕捞,逐步完善海洋基础设施,根据北凌闸下迁情况,进行老坝港渔港升级改造,扩大设施渔业规模,发展工厂化养殖,努力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00亿元的目标。做大新兴产业,以精品化为重点,突出发展设施蔬菜园艺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以扩大大棚春提早、秋延后设施栽培为重点,大力发展种苗培育、应时鲜果、食用菌、特色花木基地,提高设施栽培比重和钢架大棚在蔬菜设施栽培中的比例。到 202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26.5万亩,产量达 70万吨,蔬菜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建设高效设施蔬菜基地 10 万亩,出口蔬菜基地 5万亩、特色蔬菜基地 5 万亩,高标准建成雅周现代农业园3000亩蔬菜园艺现代化生产基地、海安县1.2万亩的永久性蔬菜生产保供基地,食用菌形成1200亩的生产规模,建成食用菌工厂化规模生产企业5家。

2.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1)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县、区镇、村三级“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考核。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规模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工作效率和水平。

(2)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农产品产销主体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落实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规定。督促屠宰企业落实进厂(场)检查登记、肉品品质检验检测制度,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建立农产品生产主体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依法公开生产主体违法信息。强化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严格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规定,强化养殖环节兽药使用和自配饲料监管;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预警,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3)突出推进农业标准化及农业品牌建设。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宣传培训推广力度,利用多种形式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使标准入户率达100%。大力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支持、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生产,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服务指导,年新增“三品”认证20个以上,稳定到期产品、产地换证(续报、续展、再认证),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获证种植业产品占全县生产总量的55%以上,水产品认证占90%。

(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及生猪屠宰管理。继续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疫病防控制度。严格按照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认真开展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羊小反刍兽疫、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积极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落实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场(点),建立生猪集中屠宰中心,实现工厂化屠宰、标准化生产和冷链化运输,杜绝“注水猪肉”、“瘦肉精猪肉”等问题的出现。鼓励支持屠宰企业实施标准化改造,不断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引导屠宰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推进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全产业链经营,推进屠宰行业品牌战略,鼓励发展肉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3.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稳步发展家庭农场。按照“积极稳妥、示范引导、强化服务、务求实效”的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做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培育典型、搞好示范、强化服务、确保实效。“十三五”期间,全县每年新增75个左右的家庭农场,总数比2014年翻一番,经营面积15万亩以上,家庭农场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20%以上,畜禽产品占80%以上,水产品达到50%左右,家庭农场成为畜禽水产养殖的主力军、粮食生产经营的生力军,培育省、市、县示范性家庭农场,重点引领发展粮菜种植型、种养集合型、休闲观光型农场,养殖类的家庭农场总数保持相对稳定,标准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提升。

(2)积极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按照市“两年打基础,三年大提升,五年见成效”的目标步骤,坚持“培育一批、巩固一批、建成一批”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以全托管、全程专业化服务为重点专业化服务,按照服务面积真实合理、托管合同规范完善、托管服务全程优质、农机清册详细齐全、农资购置集中统一、作业清单完整详实、财务收支真实合理的要求,加大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力度,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着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200亩以上规模全托管经营主体50个以上,到2020年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稻麦种植面积50%左右,实现200亩规模以上“全托管”经营主体农业村全覆盖,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粮食烘干能力。

(3)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要求,结合全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检查考核,重点培训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着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培育人数3000人以上,通过培训,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50%。

(4)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现代粮食产业、现代蚕业、现代禽业、现代渔业等特色产业,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梯度培育战略,培育发展一批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坚持骨干龙头企业培植与发展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群体相结合,逐步形成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龙头企业群体。到2020年,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4家、市级67家、县级61家。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企业6家,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企业10家。

(5)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服务和管理并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等服务组织,大力构建“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组织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合法利益,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4.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

(1)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进一步加强耕地数量补充与质量建设,全面提升我县耕地保护水平。一是持续深化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数量。坚持统筹规划,先补后占、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补充耕地力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增减挂钩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二是持续强化地力培育,提升耕地保护质量。通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举措,

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三是持续实施立体监管,确保耕地保护成效。坚持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确保耕地保护更加严格规范。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闸站桥涵渠全面配套,努力提高建设标准和投资强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十三五”期间规划国家土地治理项目14.6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6.9万亩,生态综合治理2.5万亩,老项目区改造5.2万亩,财政投资1.93亿元;规划省级高沙土开发项目5.4万亩,财政投资5400万元;列入扶持范围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力争达到60个,财政投资1.23亿元。全县“十三五”末,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60%以上。

(3)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建成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到“十三五”期末,确保全县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5。一是大力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组织实施好农村河道“十三五”轮浚规划,计划轮浚县、乡、村级河道357条546公里;继续抓好拆坝建桥(涵)工程建设,按照“畅通水系、提高引排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要求,全县计划拆坝建桥(涵)590座。二是组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更新改造农村灌溉车口1260座,新建防渗渠道600公里并配套相应渠系建筑物。三是全面完成里下河圩区达标建设。计划加固圩堤险工险段150多公里,更新改造圩口闸173座、排涝站100座、闸站结合工程31座。确保农业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0%以上。

(4)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重点对现有常规农机装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加快老旧农机的淘汰速度,推广大中型、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应用步伐;推广高性能、低能耗先进适用机具,加快大型拖拉机、水稻高速插秧机、高性能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主要农作物重点机具推广;突出设施蔬菜、设施渔业、设施养殖业和机械化育秧、机械伐桑切叶等关键环节的机械配套。“十三五”期间,农机投入年均1个亿,农机总动力年均增加1万千瓦,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到期末突破90%,在江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发展现代种业,突出良种推广,鼓励创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种苗企业和育苗中心。重点支持农业园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自主创新基地和“三新工程”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0个以上,加快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向园区转移,雅周园区至少有10所、“三区”至少有5所、“六景”至少有2所农业院校、科研机构挂钩。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开发,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学研全覆盖。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新农技推广手段,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普及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确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6)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加强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信息服务数字化、进村入户常态化、行政管理网络化,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建设一批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全县规模设施智能农业面积比重力争达30%以上,比“十二五”末翻一番。二是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一村一品一店”、“一镇一业”建设步伐,强化特色产业与电商嫁接,建设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村和示范单位,全县每年新增农产品电商企业20个,“十三五”新增农产品电商企业为“十二五”末的两倍,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6亿元以上,比“十二五”末翻一番。三是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建设相关服务数据库,深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开展村级信息服务示范站建设,以12316惠农短信服务为重点,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实现对重点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全覆盖,“十三五”末,全县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5%。

5.显著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推进绿色海安建设。“十三五”期间,围绕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全县大力推进以“两沿三园” (即沿路、沿水、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农村家园绿化)绿化建设为主体,省道、国道、高速道路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建设。积极挖掘绿化潜力,实施“增绿”行动,重点抓好宁启铁路复线、353省道、海洋铁路、新建四级公路等绿色通道建设,河道两侧、里下河圩堤、沟渠等绿化,县城区绿化,重点项目区绿化,四旁绿化及其它区域绿化。全县增加和改造提升绿化面积2万亩,确保林木覆盖率稳定达到24%。加大投入,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造林投入机制。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造林活力。加大林政执法力度,打击蓄意破坏林木的违法行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依托绿化管护公司,对全县实施的各项重点绿化工程进行集中统一管护。

(2)源头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坚持减量控害,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小麦、水稻氮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3%、38%,全县农药年使用纯量控制在300吨以下,其中化学农药使用纯量控制在250吨以下。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引导农民积极施用农家肥。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措施。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加大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措施的推广力度,逐步淘汰高毒农药。坚持综合施策,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

(3)继续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种养结合,推进畜禽粪污治理。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坚持“五化”并举,全面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积极推广“2+3”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即以秸秆机械化还田等肥料化和烧锅炉等能源化利用为主导,以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辅助。建立健全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轴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其中,秸秆还田面积达45%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其中,秸秆还田面积达50%以上,基本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

(4)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沼气工程建设,搭建物质循环桥梁,推广“猪(禽)—沼—粮(菜、果)”等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十三五”期间,抓好现有6000只户用沼气池和90处沼气工程的管理使用,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综合利用“三沼”,提高使用率,构建农业个体内部的小循环,沼气池使用率保持在80%左右。加快沼气建设转型升级,实现沼气发电并网新突破。至“十三五”期末,年存栏500头生猪以上养殖场力争全部实行畜禽粪便沼气并网发电,发电机容量达2000KW,年发电上网750万KW·时。加快重点区域工程建设,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以县域为整体,以“一园三区六景“为重点,加快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收集处理、有机肥加工等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创建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带好头、领好向,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把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全力统筹推进。进一步健全强化县、区镇、村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体系、推进体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农口、涉农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园区建设项目化、项目建设节点化、节点建设责任化管理,加强督查考核,加快建设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

2.深化农业改革。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进行土地经营权、海域使用权、林权、农业大中型机械、以及农民房屋抵押贷款,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流转市场,借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财政项目资金,拓宽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农业担保、再担保、贴息等制度,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撬动社会资本向农业领域流动。

3.强化政策支持。按照财政支农资金“只增不减”的要求,县级财政应继续逐年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数额,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集中用于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园区、项目、工程;进一步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欧洲杯线下买球_欧洲杯官网入口-投注网站地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对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农业生产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并视情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家庭农场、全托管服务组织、蚕业农场所需生产、仓储用地,优先予以安排,农产品加工或农牧结合型为主的农业项目,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保证农业产业发展内在质的提高和外在规模量的扩大同步推进。

4.健全公共服务。继续强化县级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设,增强组织协调、技术创新、业务指导、农民培训、质量监管、应急管理的能力;加强区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技术推广、服务农民、质量监管、应急处置的能力;完善村级服务中心,稳定服务人员,增加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服务内容。农口及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工作,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农村土地流转、产权置换交易、农业机械维修、灾害气象预警、农业市场信息、农机库及道路的布局规划、农资市场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服务,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净化农村市场。金融部门要千方百计拓展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降低服务门槛和服务收费;电信通讯部门要为农民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政策导向。宣传文化部门要大力宣传农业先进典型,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